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我国加入《海牙儿童民事诱拐公约》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1 00:00

  本文关键词:我国加入《海牙儿童民事诱拐公约》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儿童诱拐,指的是未经有权照顾儿童的人的同意或合法授权,将儿童带走的情形。如果儿童脱离照料者的照料,或者未经照料者的同意,而被迁移出国界,则构成国际儿童诱拐。1980年《国际诱拐儿童民事方面的公约》建立了儿童快速返还机制,目的在于确保迅速返还儿童至其惯常居所地国和确保缔约国间对监护权和探视权的有效尊重。近年来我国涉外儿童监护权纠纷日益增加,由于欠缺国际条约安排,一旦发生儿童非法转移或滞留,将损害当事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利益;同时,我国业已加入的《儿童权利公约》以及国内法中对监护权、探视权的相关规定,与海牙儿童民事诱拐公约的宗旨一致。此外,在国际司法协助领域,我国已有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为公约机制的运行提供了初步基础。对抚养权判决的有效执行以及对家庭暴力采取的人身保护令措施,也表明民众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因此,我国已经具备加入海牙儿童民事诱拐公约的条件。根据公约规定和各国的相关实践,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来看,宜指定公安部为诱拐公约的中央机关;申请返还儿童的案件宜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申请返还儿童的案件应纳入法律援助项目。此外,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以宣传教育的方式使公众了解儿童诱拐行为及其后果。善加利用公约的辅助机制,了解其他缔约国对儿童诱拐案件的做法,加强同国外法官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公约在我国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国际儿童诱拐 儿童利益 返还儿童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98.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5
  • 第一章 海牙儿童民事诱拐公约的背景与目的15-22
  • 第一节 海牙诱拐公约制定的背景15-18
  • 一、公约制定的社会背景15-16
  • 二、公约制定的法律背景16-18
  • 第二节 海牙诱拐公约的目的18-20
  • 一、快速返还儿童18-19
  • 二、尊重监护权和探视权19-20
  • 第三节 我国加入海牙诱拐公约的障碍20-22
  • 第二章 我国加入海牙儿童民事诱拐公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2-39
  • 第一节 我国加入公约的必要性22-32
  • 一、我国的国际法义务和国内法原则22-26
  • 二、跨国民事关系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6-32
  • 第二节 我国加入公约的可行性32-39
  • 一、我国国际司法行政合作的现状32-34
  • 二、我国关于监护权判决的执行状况34-36
  • 三、家事法律领域传统观念的转变36-39
  • 第三章 我国加入海牙儿童民事诱拐公约的制度安排39-53
  • 第一节 中央机关的指定39-45
  • 一、中央机关的功能和作用39-41
  • 二、各国指定中央机关的比较研究41-42
  • 三、我国应当指定的“中央机关”42-45
  • 第二节 返还儿童的申请程序45-48
  • 一、申请程序的公约规定45-46
  • 二、各国申请返还儿童的做法46-47
  • 三、我国申请返还儿童的规定47-48
  • 第三节 费用和法律援助48-52
  • 第四节 公约的培训和教育机制52-53
  • 第四章 对海牙儿童民事诱拐公约辅助机制的利用53-57
  • 第一节 国际海牙法官网络53-54
  • 第二节 海牙国际诱拐儿童公约电子数据库54-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2
  • 附录62-63
  • 后记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诗权;中英维护妇女权益、防止家庭暴力研讨会综述[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刘淑媛;关于家庭暴力的若干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3 ;会诊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4 刘梦;什么是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5 李玫瑾;家庭暴力,绝非孤立的社会现象[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6 李玫瑾;家庭暴力不再是私事[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7 张荣丽;关于家庭暴力的几点法律思考[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8 荣维毅;消灭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9 段京连;禁止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00年17期

10 陈小力;面对家庭暴力——谁能保护女性[J];乡镇论坛;200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强;;当代中国家庭暴力探析[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江文庆;杜亚松;;家庭暴力环境:儿童虐待的形式[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飞;;浅析家庭暴力[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2辑)[C];2007年

4 黄克界;;论家庭暴力中妇女权益的保障[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1辑)[C];2008年

5 孙苑芳;孙越隆;;关于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思考——贵阳市个案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符琼芬;孙雨寒;;家庭暴力案件中应注意的八个问题[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7 庞明慧;;《中国妇女报》家庭暴力报道内容分析[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冉冉;;浅析家庭冷暴力及其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9 王歌雅;;家庭暴力的背景因素与惩处机制[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孙秀慧;;家庭暴力对受害女性的影响初探[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家庭暴力轻的也应法治[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张俊凤;用法规制止家庭暴力[N];中国妇女报;2000年

3 记者席淑君 通讯员张军萍;青岛创建“零家庭暴力社区”[N];中国妇女报;2002年

4 杨涛;家庭暴力与职务高低无关[N];中国妇女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翠燕;遭遇家庭暴力就勇敢地站出来[N];赤峰日报;2005年

6 薇薇安 辛文;家庭暴力不容忽视[N];中国改革报;2004年

7 孟群华 潘华虹;为何产生家庭暴力 半数公众不知内因[N];中国人口报;2003年

8 周华 邓苏勇;我国开始重视家庭暴力防治[N];中国审计报;2002年

9 福联;应明确规定制止家庭暴力[N];法制日报;2000年

10 陈本建;在生活中为什么大多数人都选择非法律方式解决家庭暴力[N];法制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邢红枚;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杀夫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秦志远;论基于性别的家庭暴力的民法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曹玉萍;湖南家庭暴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4 杨肖光;家庭暴力干预政策过程分析及社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5 于涓;女性视角下的夫妻间权利义务平衡[D];武汉大学;2012年

6 张勇;孕期家庭暴力与孕妇心理、产后抑郁、新生儿神经生化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对婴儿认知行为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雅蓉;论家庭暴力行为及其法律规制[D];山西大学;2007年

2 黄迎;上海孕产妇家庭暴力现状及服务机构应对能力的现况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莫良丰;民事保护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事前法律救济[D];湘潭大学;2008年

4 邓刚健;和谐社会背景下反家庭暴力的法理思考[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5 管霜梅;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探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周洁;试论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陈庆鹏;论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都正伟;家庭暴力及其防治对策[D];南昌大学;2008年

9 管燕燕;我国内地与港台地区防治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及启示[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朱琦辉;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加入《海牙儿童民事诱拐公约》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7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467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3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