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涉东盟商贸纠纷解决机制及其践行
本文关键词:中国涉东盟商贸纠纷解决机制及其践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纠纷,中国和东盟各国在制度框架内业已建立了一套正式解决机制,中国涉东盟商贸纠纷解决的实践显示,正式设置的制度与商贸纠纷解决的实践存在着悖离。对悖离的原因需要从制度自身和制度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作者单位】: 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关键词】: 商贸纠纷解决 纠纷解决机制 制度 实践
【分类号】:D997.4;D926
【正文快照】: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商贸往来的频繁,中国涉东盟商贸纷争也经常出现。毫无疑问商贸纷争对商贸的繁荣发展无益,但却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理性的解纷机制,并确保该机制在纠纷解决的实践中得以真正实施是十分必要的。有鉴于此,笔者对中国涉东盟商贸纷争解决的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贺雪峰;;公私观念与中国农民的双层认同——试论中国传统社会农民的行动逻辑[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昕春;;治理的层次及其基本内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于春苓,杨超;评国际冲突根源研究范式之争[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3 王建民;;从“农民”到“农民工”的自我观念变迁[J];长白学刊;2010年02期
4 王晓波;陈斌;;论如何理解均势含义[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曾黎;;全球生态伦理建构的两难[J];道德与文明;2008年04期
6 吴玉红;;论摩根索的威望政策理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曹云华;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评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J];东南亚研究;2003年06期
8 刘志慧,张静;摩根索的集体安全观及面临的全球化挑战[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7期
9 孙志煜;;区域经贸争端解决的制度与实践——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J];法学评论;2011年01期
10 李亚男;;国际关系学的历史生长——一种国家知识霸权视角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1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丽娜;人情的社会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益丰;三农问题视阈中企业领办农业综合性合作社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陶莎莎;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欧阳丽;信息化时代国际政治霸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周林彬;WTO规则的法律经济分析与中国经济法理论创新[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8 李勇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苏联)俄罗斯和日本的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张云燕;社会建构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何春革;基于文化视角的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3 肖学敏;乡村邻里纠纷中农民的行动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书军;村民自治进程中的村民权利授予[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霍明;当代中国村委会选举中差额选举“不差额”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郝世亮;生杰环境脆弱地区农民生存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君磊;传统与嬗变:乡村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权威与秩序[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邢成举;风水信仰、地方性共识与乡村治理的文化网络[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鲁姣姣;浅析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埃及的援助政策[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银亮;影响东亚经济合作的政治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梅;孙广义;王志颖;;关于建立和完善行政调解制度的对策思考[J];学术交流;2009年05期
2 徐胜萍;;调解的解决纠纷效果评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梁开银;;现代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与民事纠纷解决路径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06期
4 李莉;;群体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朱丽萍;;论当前农村基层纠纷的行政调解[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6 ;发挥人民调解职能 形成纠纷化解合力[J];山东审判;2009年03期
7 刘永强;;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北川模式[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孙文红;李美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有关问题研究[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李双全;;农村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变迁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王新;;现代社会医疗纠纷的多元解决机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立新;龚瑞;;理念、制度——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少年司法之走向[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2 马惠琴;;建立监狱警察个别教育制度——打造平安监狱,构建和谐社会[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3 张智远;;论公司行为保全制度[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公司法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彩英;肖文;;“入世”与中国公证制度的创新[A];加入WTO与新时期政法工作前瞻——加入世贸组织与维护社会稳定法律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刘文超;;浅析民事强制执行制度的特有原则[A];在审判工作中如何确保司法公正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6 洪惠晈;;香港a蚪淌鹎嗌倌晷淌聎镏沃贫萚A];少年刑事司法制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杨浩;;试论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延太;徐成;;建立科学的审判管理制度的途径和办法[A];在审判工作中如何确保司法公正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9 周春梅;;完善协议管辖制度之我见[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10 郝铁川;;中国的文化传统与中国司法制度的民族特色的形成[A];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司法改革与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晓鹏;我国正推动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2 忠言;苏州创新涉台纠纷解决机制[N];江苏法制报;2009年
3 记者 沈刚;上海世博法庭全天候运转[N];人民法院报;2010年
4 台湾地区“司法官训练所”所长 林辉煌;疏减讼源与精致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N];人民法院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吕坤良 本报实习生 赵彦杰;多元架构:和而不同谱交响[N];人民法院报;2009年
6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蒋浦;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现状与路径选择[N];法治快报;2009年
7 记者 李国清 陈群安 通讯员 许凡;仙桃: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化矛盾[N];人民法院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吕坤良 本报通讯员 张辉;多元化解:梯级过滤定纷争[N];人民法院报;2009年
9 记者 陈永辉;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N];人民法院报;2009年
10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傅蔚冈;诉讼与非诉讼对接是场及时雨[N];东方早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拥政;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宋永华;韩国宪法法院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李卓;公益诉讼与社会公正[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李宜光;两岸律师辩护制度之比较[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谭淼;刑事再审理论与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王学成;民事检察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7 陈久奎;我国教育纠纷仲裁制度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蔡长林;民事诉讼程序公正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齐树洁;民事上诉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10 徐家力;民国律师制度源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大志;论我国民事推定制度的完善[D];四川大学;2005年
2 刘曙光;论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制化[D];安徽大学;2007年
3 赵慧;论我国无罪推定原则[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晓兵;论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的构建[D];苏州大学;2005年
5 谢甄珂;论我国临时禁止令制度的构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6 李丽莎;论公安机关侦查监督机制及其完善[D];郑州大学;2005年
7 骆福林;我国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制度完善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革新;论民事专家证人制度[D];内蒙古大学;2005年
9 李祥杰;劳动教养制度的优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章晖丽;人事争议仲裁若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涉东盟商贸纠纷解决机制及其践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3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50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