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正犯最新形态的国际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间接正犯最新形态的国际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犯罪论体系 (共同)间接正犯 组织权力支配 国际化
【摘要】:间接正犯最新形态作为间接正犯的非典形态,在国际刑事法院中通常以“(共同)间接正犯”的形式出现。这一形态已经突破了体系和法系的限制,成为国际刑事法院的主要归责模式,,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司法基础。通过对间接正犯最新形态司法和规范演化路径的分析,以期补强国内研究,并引入间接正犯的相关法理与法例。 规范分析的方法贯穿始终,体现在对间接正犯最新形态的学理、立法、司法分析之中。首先,通过学理溯源,发现间接正犯最新形态产生于罗克辛信条,与传统间接正犯区别甚大,具有权力机构的法外运行以及实施者的可替代性两个特征。其次,对其国际化从司法和规范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司法经历了德国、其他国家到国际刑事法庭三个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国际刑事法庭的主要归责模式;(共同)间接正犯作为间接正犯最新形态的国际化体现,不仅克服了共同犯罪体的缺陷,更因其对罪刑法定的彻底贯彻而成为《罗马规约》的最新立法创制。最后,从犯罪论体系的角度将我国与世界进行对照,认为我国与世界存在较大差距,急需与时俱进、搁置成见,引入间接正犯最新形态的相关法理与法例。 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间接正犯最新形态是对罪刑法定主义的彻底贯彻,因此得到国际刑事法院的亲睐;我国犯罪论体系缺乏体系性,有违罪刑法定主义的要求,应当引入间接正犯最新形态。
【关键词】:犯罪论体系 (共同)间接正犯 组织权力支配 国际化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97.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5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8-10
- 1.1.1 课题来源8
- 1.1.2 背景8-9
- 1.1.3 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3
- 1.3 主要研究内容13-14
- 1.4 研究方法14-15
- 第2章 间接正犯最新形态的学理溯源15-24
- 2.1 引言15
- 2.2 间接正犯经典形态的学理分析15-19
- 2.2.1 强制支配16-17
- 2.2.2 错误支配17-19
- 2.3 间接正犯最新形态的学理分析19-23
- 2.3.1 组织权力支配19-22
- 2.3.2 最新形态独特性分析22-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第3章 间接正犯最新形态的国际演化路径24-33
- 3.1 引言24
- 3.2 司法演化路径24-28
- 3.2.1 德国之肇始24-25
- 3.2.2 他国之仿效25-27
- 3.2.3 国际刑事法院之整合27-28
- 3.3 规范演化路径28-32
- 3.3.1 共同犯罪体28-30
- 3.3.2 (共同)间接正犯30-32
- 3.4 本章小结32-33
- 第4章 间接正犯最新形态对我国的启示33-43
- 4.1 引言33
- 4.2 引入最新形态的可行性分析33-36
- 4.2.1 犯罪构成和参与形态不是并立的定性体系33-35
- 4.2.2 共犯正犯化趋势明显35-36
- 4.3 引入最新形态的必要性分析36-39
- 4.3.1 犯罪构成与参与形态体系分立37-38
- 4.3.2 正犯与共犯二元区分说已成通说38-39
- 4.4 相关法理与法例的借鉴价值39-42
- 4.4.1 顺应世界潮流39-40
- 4.4.2 推动刑法总则立法完善40-41
- 4.4.3 为有组织犯罪提供理论依据41-42
- 4.5 本章小结42-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7-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涛;;间接正犯与身份[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王东明;;间接正犯探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年09期
3 程霞;;间接正犯问题综述[J];改革与开放;2010年12期
4 马克昌;日、德刑法理论中的间接正犯[J];法学评论;1986年02期
5 林维;共同混合过错新探[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06期
6 李昌新;韩静;;浅析间接正犯与片面共犯的界限[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4期
7 孙海鹏;;浅谈教唆犯与间接正犯之间的比较分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9期
8 陈兴良;;论我国刑法中的间接正犯[J];法学杂志;1984年01期
9 蔡圣伟;;论间接正犯概念内涵的演变[J];刑事法评论;2007年02期
10 邵维国;论被利用者的行为构成犯罪与间接正犯的成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永升;;关于犯罪概念的多向性思考[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2 辛忠孝;杨述;;犯罪学研究是刑法学思想变革的推动力[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峰;强迫他人犯罪的行为如何定性[N];检察日报;2005年
2 沈海平;强迫他人犯罪不等于间接正犯[N];检察日报;2005年
3 黎宏;本案构成强奸罪的间接正犯[N];检察日报;2005年
4 李晓韫 刘洋;暴力讨“债”的行为定性[N];江苏法制报;2010年
5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 罗猛;利用他人挪用公款的定性分析[N];检察日报;2007年
6 徐建东;保险诈骗罪间接正犯的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5年
7 陈鹏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轮奸是否以成立共同犯罪为前提[N];人民法院报;2006年
8 徐建东;保险诈骗罪间接正犯的认定[N];江苏经济报;2005年
9 蔡丽明 朱铁军;本案该如何定性[N];人民法院报;2005年
10 韩忠义;从临时占有人处骗取财物的行为如何定性[N];人民法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阎二鹏;身份犯之共犯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成;共同犯罪与身份关系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4 刘瑞瑞;不作为共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光明;共同实行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任海涛;承继共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韩玲;共同犯罪的罪过形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胡江;文化视野下的犯罪论体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9 王充;犯罪论体系本质论纲[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王明辉;复行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慧;间接正犯最新形态的国际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刘大强;间接正犯基本理论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马驭;间接正犯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王婷婷;间接正犯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李俊;论间接正犯[D];河南大学;2010年
6 赤冢纪子;中日间接正犯理论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金磊;间接正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8 王茹;间接正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兆星;间接正犯的行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游濠;间接正犯问题初探[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间接正犯最新形态的国际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犯罪论体系 (共同)间接正犯 组织权力支配 国际化
本文编号:511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51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