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制度理论研究新转向与国际法学的贡献
本文关键词:国际制度理论研究新转向与国际法学的贡献
更多相关文章: 国际政治理论 国际制度 国际法学 国际关系学
【摘要】: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法学是紧密关联的学科,国际制度研究是双方跨学科合作的平台。近年来,西方国际制度理论出现了新的研究转向,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国际制度的组织转向,即从国际制度研究转向国际组织研究;二是国际制度的治理转向,即从国际制度研究转向制度治理或全球治理研究。国际制度理论的新近转向为跨学科合作提供了新契机。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出发,利用国际法的理论、观点与方法有助于阐述制度理论转向所产生的影响,推动制度理论的完善,提升认知世界事务、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证实了国际法学在制度理论转向过程中的作用。国际制度理论的新转向为我国国际关系研究者在跨学科合作研究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机遇。
【作者单位】: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国际战略与政策分析研究所;
【关键词】: 国际政治理论 国际制度 国际法学 国际关系学
【基金】:作者主持的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际制度复杂性对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及我国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3YJCGJW011)的阶段性成果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 上海市高校“085工程”项目资助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085工程”重大攻关项目“全球治理机制有效性现状评估及中国参与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085ZDGG13004)的资助
【分类号】:D034;D99
【正文快照】: 国际关系学自学科诞生起,一直通过从相关学科中汲取理论、观念和方法而不断得以发展。其中,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法学具有相互交叉的研究志趣和研究议程。虽然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两个学科之间彼此隔绝、平行发展,不过,这种彼此间“相互忽视”的情况在冷战行将结束之时得以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崇利;;构建国际法之“法理学”——国际法学与国际关系理论之学科交叉[J];比较法研究;2009年04期
2 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年01期
3 林泰;赵学清;;全球治理语境下的国际行政法[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4 戴维·赫尔德;凯文·扬;朱旭;;有效全球治理的原则[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刘志云;;国际机制理论与国际法学的互动:从概念辨析到跨学科合作[J];法学论坛;2010年02期
6 王铁军;;世界政治的法律化:国际制度主义理论的新探索[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11期
7 王逸舟;;重塑国际政治与国际法的关系——面向以人为本、社会为基的国际问题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4期
8 王彦志;;什么是国际法学的贡献——通过跨学科合作打开国际制度的黑箱[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11期
9 本尼迪克特·金斯伯里;尼科·克里希;理查德·B·斯图尔德;范云鹏;;全球行政法的产生(上)[J];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洲;;论国际社会提供保护责任的协助与补充属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余锋;;后金融危机时代IMF总裁选任制度改革的国际法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蔡从燕;;国际法律体系中的“公私法分立”[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4 廖建凯;高虹;陈彬;;试论国际环境民间组织在国际法中的法律地位[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1期
5 颜林;;论杰塞普的跨国法思想及其对现代国际法的贡献[J];比较法研究;2008年05期
6 江海燕;墨宏山;;论学科交叉与科技期刊[J];编辑学报;2011年03期
7 郭X;杨卫东;;海外投资者的外交保护及困境——以国籍原则为中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向彪;;论国际法视域中的人道主义干涉[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宋智萃;试论区域一体化法律制度对国家主权的影响[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戴春涛;;论对联合国安理会权力的限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晓琨;;战争史上最大的合作研究开发机构——美国MIT辐射实验室案例研究[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韩立余;;中美知识产权案的法治意义[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3 曾柱;陈腾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交叉,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A];第一届贵州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魏明杰;;中国与国际条约60年[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刘志云;;中国国际法学的繁荣之路:一种引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路径[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王定贤;;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之再思考[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7 伍俐斌;;论联合国制裁的国际法依据[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8 刘衡;;中国和平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有关“拉萨事件”的若干国际法思考[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9 葛勇平;;欧盟成员国资格的取得标准与丧失[A];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律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姚金菊;;全球化的公法之维[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琼;北极海域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薇;国际投资中的社会责任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磊;外交保护国际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杨凡;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魏建香;学科交叉知识发现及其可视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管晓霞;我国高校多学科交叉项目组织与管理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卫彬;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官家辉;论海盗犯罪及其国际法管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聂云鹤;论关于海盗的国际法规则及其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晶;第二船籍登记制度研究以及我国建立该制度的相关法律问题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浩;间谍活动的国际法规制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高涵t;追索我国流失文物的国际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廖武山;中国内地与台湾区际司法协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波;论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韩逸畴;论北极地区之国际法治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海博;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法律地位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莉;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用尽当地救济原则的适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彬;国际法:西方传统与中国特色——重读周鲠生《国际法》随想[J];比较法研究;1993年02期
2 徐崇利;;构建国际法之“法理学”——国际法学与国际关系理论之学科交叉[J];比较法研究;2009年04期
3 张泽想;;国际行政法初探[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4 曾令良;国际法院的咨询管辖与现代国际法的发展[J];法学评论;1998年01期
5 周永坤;全球化与法学思维方式的革命[J];法学;1999年11期
6 彭春凝;论行政法的方法论渊源[J];河北法学;2005年04期
7 何志鹏;;国际法治:全球化时代的秩序构建[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8 蔡从燕;;国内公法对国际法的影响[J];法学研究;2009年01期
9 张运萍;;行政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制度之缺陷与完善[J];理论月刊;2009年05期
10 车丕照;;法律全球化与国际法治[J];清华法治论衡;2002年0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燕;浅析国际制度的制约因素[J];政法论丛;2004年01期
2 何卫刚;国际制度框架下中美俄关系的合作与背离[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3期
3 卜翔国;;公共益品与国际制度[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于宏源;;国际制度与政府决策转型[J];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01期
5 王玮;;国际制度对非成员国的作用[J];国际观察;2009年02期
6 李志永;张月英;;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J];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06期
8 郭树永;评“国际制度和平论”[J];美国研究;2000年01期
9 郭树永;评“国际制度和平论”[J];欧洲;2000年01期
10 王传兴;制度效果:国际制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玮;;国际制度对非成员国的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2 阮金之;;国际制度的群体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杜娟;;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论:理性主义国际制度研究的新发展[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4 于宏源;;国际制度在中国的内化——以国际防止气候变暖制度为个案的分析[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5 韦进深;;国际-国内互动:加拿大退出《京都议定书》的解释[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余建军;;身份、规范与利益——理解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观念途径[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7 李增刚;董丽娃;;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制度起源与实施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卢宁;党亚峰;;国际制度形成的阻力研究:一个尝试——以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为例[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世平 王明国 毛维准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政治学系;国际制度研究需要准确的翻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仕荣 毕成良;新时期国际制度的挑战[N];学习时报;2013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李巍;国际制度研究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陈昌煦;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理性主义解释[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欧冶;中国式“增量改进”推动国际制度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苏长和;中国制度与自我节制[N];东方早报;2011年
7 复旦大学教授 唐贤兴;中国提升了在世行的投票权之后[N];南方日报;2010年
8 王彦志;打开国际制度的黑箱:国际法学的跨学科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理查德·韦茨(美国哈得逊研究所政治军事分析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日媒称美国学会控制中国崛起[N];国防时报;2011年
10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 张建;中国贡献了什么[N];解放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玮;跨越制度边界的互动——国际制度与非成员国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马兰起;脆弱性博弈与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的创建[D];外交学院;2010年
3 王明国;国际制度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贾烈英;无政府性与国际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5 韩万圣;冷战后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王利文;东南亚反恐合作的国际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李海龙;跨大西洋安全关系的制度化:从理性选择到社会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李昕;国际组织中的制度变化和制度适应能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明涛;国家正向和反向参与国际制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李晓燕;国际制度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兵;中美国际制度战略的比较、借鉴与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曹俊;国际制度的国内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胡尉尉;国际制度变迁动力理论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柳思思;国际政治资源中的国际制度资源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7 赵贞;国际制度的有效性及对东北亚地区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李志永;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以人权B公约和中国为例[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9 赵亮;当代国际制度分析及其改革设想[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张瑞;论美国的国际制度霸权[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53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55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