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国际法视野下的日本“集体自卫权”问题

发布时间:2017-08-03 08:08

  本文关键词:国际法视野下的日本“集体自卫权”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集体自卫权 日本国宪法 日美同盟


【摘要】:"集体自卫权"是现代国际法给予主权国家的一项固有权利,也是维护本国利益和同盟安全的重要法律制度。由于"二战"的历史原因,日本现行《宪法》第9条中明确规定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但因冷战影响、日美同盟以及近年来日本政坛"向右转",这一所谓的和平宪法原则遭到持续践踏和严重挑战。本文通过对日本现行宪法相关内容成因和沿革的分析,力求阐释其对日本国内政治、亚州国家及国际秩序的重要影响,以期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更加高度的重视和警惕,并运用相应举措对日本右翼势力的修宪图谋给予必要的国际制约。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集体自卫权 日本国宪法 日美同盟
【分类号】:D831.3;D99
【正文快照】: 一、集体自卫权的概述自卫,作为一项国家的固有权利,在国际法渊源中由来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防止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重演,《联合国宪章》(以下简称《宪章》)第51条明确规范了合法使用武力的情形,其中便包括了自卫权的内容。《宪章》具体将自卫权分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万胜;论“集体自卫权”与日本的安全保障[J];国际论坛;2004年05期

2 吴勇;毛国辉;;战争权的法理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刘爱华;冷战后的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与日美关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吴怀中;;日本“集体自卫权”问题的演变和影响[J];日本学刊;2007年05期

5 马岭;;宪法中的战争权[J];政法论丛;2011年01期

6 管颖,李龙;日本宪法第九条及其走向[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瑶,聂云飞;传染性疾病的监控与国际法——兼谈应对“非典”问题[J];比较法研究;2003年05期

2 于洪波;新世纪日本国家与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3 戴士权;;中韩关系及其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孔庆茵;;日美同盟“再定义”与中国国家安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许可;中日关系需要什么样的“新思维”[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赵恒;日本核政策的回顾与前瞻[J];东北亚论坛;2003年04期

7 彭文平;从“国际经济政治化”角度看日本对东盟的经济援助[J];东北亚论坛;2004年01期

8 余爱文;日本修改和平宪法问题[J];当代亚太;2003年02期

9 李建民;“普通国家”目标与日本对联合国外交[J];当代亚太;2004年07期

10 乔林生;冷战后日本对东盟的安全保障政策[J];东南亚纵横;2003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少东;日美冲绳问题起源研究(1942-1952)[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3 李宝林;信任与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赵毅达;冷战时期美国亚洲战略框架下的日泰关系[D];云南大学;2012年

5 李勇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苏联)俄罗斯和日本的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孙俊华;美日韩安全三角[D];外交学院;2005年

7 汪伟民;联盟理论与美国的联盟战略[D];复旦大学;2005年

8 林婕;冷战后北约东扩与美欧关系[D];武汉大学;2005年

9 赵磊;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联合国的外交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10 李飞;冷战后美日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笑;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永;“小泉现象”剖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魏墨驰;同盟与话语权[D];吉林大学;2011年

4 任慕;后冷战时期日本与东盟的安全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高青松;战后日本海军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海锋;冷战后日蒙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11年

7 刘蒸蒸;相对获益视角下的联合国安理会扩大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赵妮娜;冷战后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宋拖;日本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的联合国因素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10 石林;论日美安保体制中的台湾地位问题[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军明;浅析美国总统的战争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朱建新;张立强;;各国国防部的差别(下)[J];国防;2008年11期

3 金熙德;日本安全战略面临十字路口[J];日本学刊;2002年02期

4 汪晓风,陈霞;日本战后防卫政策的演变及走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05期

5 李秀石;“行使集体自卫权”与日本防卫转向[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庆茵;;日美同盟“再定义”与中国国家安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刘昌明;新世纪之初日美同盟的加强与日本的防卫战略动向[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冯阳希;;浅析新时期日美同盟的强化[J];大众商务;2009年12期

4 ;外刊概要[J];世界知识;2010年04期

5 杨伯江;强化日美同盟:日本面向21世纪的战略起跳板?[J];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06期

6 沈海涛;;日本安保战略转变的国内外因素分析[J];丽水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吴怀中;;日本“集体自卫权”问题的演变和影响[J];日本学刊;2007年05期

8 日本战略走向课题组;;当前日本对外战略:成因、手段及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12期

9 孙君健;新世纪的日美同盟与日本防卫政策调整[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马俊威;徐学群;;日美“2+2”会议文件与日美同盟转型[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泰平;;日本民主党政权的外交政策取向[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2 冯昭奎;加藤嘉一;;冯昭奎、加藤嘉一对谈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3 刘江永;;东亚共同体与中日关系:理想、现实与选择[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4 王键;;对近年来日台关系走向的归纳与预测[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04期)[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交通大学 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王少普;日本政治裂变[N];东方早报;2010年

2 张宁;日美同盟不变,鸠山送奥巴马“定心丸”[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冯武勇 余峰;日安保报告建议扩军[N];中国国防报;2009年

4 记者 刘赞;日本新外相:将加强日美同盟[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本报驻东京记者 严圣禾;奥巴马访日重新确认日美同盟关系[N];光明日报;2009年

6 新华社记者;全球连线:日美同盟走向何方[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记者 徐松 张艺;外交部:日美同盟不应超出双边范畴[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驻东京记者 刘洪亮;野田首晤奥巴马深化日美同盟[N];文汇报;2011年

9 美国国会图书馆 亨利·基辛格讲座教授 拉贾·莫汉 白澜 译;日美同盟遭遇完美风暴[N];东方早报;2009年

10 早报记者 王国培 采访整理 加藤嘉一;裂变:日美同盟50年[N];东方早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玉国;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巴殿君;冷战后日本对台湾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吴伟兴;冷战后日本的对台政策及日台关系[D];暨南大学;2008年

4 何英莺;论战后日美军事同盟中的摩擦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姝;冷战后日本的日美同盟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田春耕;日美同盟的历史进程、发展趋势及其对东亚安全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3 卞远;日美同盟的演变及走向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尚光明;试论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D];吉林大学;2012年

5 张蕾;冷战结束后日美同盟的调整及其对中国政治安全产生的消极影响[D];东北大学;2010年

6 任永健;冷战后日美同盟调整对东北亚安全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刘睿亮;日本与大国结盟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8 金松;冷战后日美同盟的调整和日本安全战略转型[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9 曹旭冉;“友爱”与制度的碰撞[D];云南大学;2012年

10 文鸿飞;日本战后修宪运动及政治走向[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13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613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8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