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外国家的游离与规制——以朝核危机中的朝美外交博弈为例
本文关键词:法外国家的游离与规制——以朝核危机中的朝美外交博弈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法外国家 国际法核心价值 朝核危机 大国政治 外交博弈
【摘要】:在某一特定背景下,国际社会中实力悬殊的两个或两类国家因对国际法核心价值定位不同,或显性或隐性地游离于国际法之外;而当双方之间的外交博弈陷入困境时,现行国际争端解决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国际社会也面临着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朝核危机即为实例。为此,必须找到新的方法或路径,规范双方的外交手段,促进双方建立互信,并在区域或多边谈判机制的协调下指引双方走出外交博弈的困境,使其回归到国际法治框架中,并充分利用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为相关协议提供法律保证,以保障相关协议的法律性和可实现性。我国对于在国际关系中所面临的显性或隐性的法外国家也应适时调整外交策略,充分利用大国政治和国际法规则维护自身的利益。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法外国家 国际法核心价值 朝核危机 大国政治 外交博弈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XZ1037)
【分类号】:D999.2
【正文快照】: 朝鲜于2012年4月13日发射了“光明星3号”卫星,虽然发射失败,但朝鲜宇宙空间技术委员会声称,其失败的原因将会为继续发射卫星提供经验。①朝鲜卫星发射背后的朝核危机在历史上源于冷战时期的朝美关系,有学者将朝鲜半岛视为两极格局瓦解之后的“冷战活化石”。②而对于国际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孔根红;;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当代经济;2011年05期
2 潘忠岐;新功能主义扩溢理论及其批判[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周琪;“美国例外论”与美国外交政策传统[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杨晓龙;东亚区域主义与中国周边外交[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沈文辉;;从宗教视角透视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的悖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4 范鸿达;洪正;;中国在中东的风险分析:以海湾地区为例[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4期
5 邹函奇;评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理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吴疆;王先丽;;“新布什主义”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蔡丽华,孔庆茵;三种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典现实主义、防御型现实主义与政府中心型现实主义[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8 黄凤志;;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多维透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李慧明;;和谐世界——崛起之后的国际理念与终极目标[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王付晓;;试论新安全观面临的困境和挑战[J];兵团党校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潘亚玲;;中国人对美国的网络民族主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林民旺;;国内观众成本与国际合作[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赵广成;;国际体系的中产阶级化与没有收益的非对称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4 陈小鼎;;探析结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构建[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5 杨原;;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合法化策略与制衡规避[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郭忆薇;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潘广辉;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苏晓宏;变动世界中的国际司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联合;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对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4年
6 颜升邦;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7 李明明;欧洲联盟的集体认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王华;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1871-1900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智勇;中国国家身份与外交战略的选择(1949-2004)[D];外交学院;2005年
10 李兵;国际战略通道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4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黎;中美战略互信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6 曹亚斌;非传统安全合脚的国秒力因素[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房桦;外交视阈下中国软权力的构建思路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0年
8 张振华;中国基督教和佛教的传播方式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庄一召;论国家需要——从国际关系学的视角[D];湘潭大学;2003年
10 刘丽群;“9·11”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学玉;欧洲一体化:一个进程,多种理论[J];欧洲;2001年02期
2 张茂明;欧洲一体化理论中的政府间主义[J];欧洲;2001年06期
3 小阿瑟·施莱辛格;楼培敏;夏伯铭;;人权和美国传统[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可金;;美国要做第三世界新领袖[J];晚报文萃;2011年19期
2 沈海涛;;朝鲜半岛问题新动向与中国的东北亚战略选择[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赵葆珉;;中美战略均势时代的到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王晓波;;进攻性现实主义与布什政府对朝政策研究现状述评[J];当代韩国;2011年02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钮汉章;;相容:超越零和的有序竞争——政治发展视角下的21世纪大国关系走势[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文宇;;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评述[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赵念渝;;话语信息转换的案例分析和国家“软实力”[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4 康晓;;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视角下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兼论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可能贡献[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生 张昕;重返大国政治的年代?[N];东方早报;2008年
2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 詹小洪;朝核危机背后再现中国筹码[N];中国经营报;2009年
3 邱震海;朝核危机下一步怎么走?[N];亚太经济时报;2003年
4 邱震海;朝核危机的下一步[N];经济观察报;2003年
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宋国友;中美重回大国政治时代[N];东方早报;2010年
6 美国所 张立平;《大国政治的悲剧》作者对国际局势的看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蔡建;朝核危机趋缓和,究竟谁得分?[N];解放日报;2008年
8 樊吉社;建立互信是关键[N];人民日报;2009年
9 燕玉叶;人道主义援助:朝鲜百姓的“生命线”[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10 倪峰;透过大选看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宗权;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之研究(1950年至今)[D];复旦大学;2008年
2 程晓勇;国际核危机及其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4 陈先才;当代国际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燕玉叶;购买“和平”:冷战后美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D];复旦大学;2008年
6 严怡宁;国家利益视野下的美国涉华舆论[D];复旦大学;2008年
7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渊博;美朝核危机博弈[D];暨南大学;2010年
2 郑丽慧;朝核问题与中国政府的对策述评[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斌;重复囚徒困境视角下的两次朝核危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琪;试析第二次朝核危机解决中的中美合作[D];外交学院;2010年
5 朱杰进;六方视野中的朝核危机[D];湘潭大学;2004年
6 张保辉;中国在朝鲜战争和朝核危机中外交战略比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金凯;改进朝核危机解决模式的设想[D];武汉大学;2005年
8 曹希楷;国际核危机管理模式探析[D];山东大学;2009年
9 王江波;国际合作理论与朝核危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母耕源;对朝核问题多边危机管理的探讨[D];外交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643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643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