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论我国气候变化应对法中谨慎原则之适用及其限制

发布时间:2018-01-25 00:00

  本文关键词: 气候变化应对法 谨慎原则 适用 限制 出处:《政治与法律》2010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纷纷进行气候变化方面的立法,我国亦开始研究制订此种法律。谨慎原则,也译为风险预防原则,是近年来国际环境法领域被广泛讨论的一项基本原则。目前,我国环境立法中普遍适用预防原则,并未对谨慎原则进行规定。谨慎原则主要是针对政府的公共决策而言的,与预防原则的区别在于以不确定性为前提。国家的基本职能是保障安全,针对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巨大风险,以谨慎原则为基础进行风险管理、科学决策是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各国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西方国家在谨慎原则的具体适用层面也面临一些困境。基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条件,并考虑成本效益,在气候变化应对法中适用以比例原则为基础的弱谨慎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Abstract]:In order to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 western countries, such as Britain, have carried out legislation on climate change one after another. China has also begun to study and formulate such laws.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s also translated as the principle of risk prevention. It is a basic principle that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in recent years. At present,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s widely applied in the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s mainly aimed at the public decision-making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a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lies in the premise of uncertainty. The basic function of the state is to ensure security. In view of the huge risk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 the risk management is based on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is one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represent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Western countries are also faced with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Based on the cur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considering the cost-effectiveness. It is reasonable and realistic to apply the principle of weak caut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in the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method.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基金】: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哥本哈根时代发展中国家清洁发展机制法律问题研究(200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96.9;D922.6
【正文快照】: 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在一阵喧嚣中草草落幕。为了既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又不承担公约失败的风险,谈判各方最终出台了一个简单的政治协议、一个毫无法律效力的政治宣言。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是能源问题。从能源供应的分布来看,“不平衡”是其中的根本特征,也是问题的实质。在政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斌;试论国际环境法中的风险预防原则[J];环境保护;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鹏;;可持续发展与国家主权原则的新视野[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杨兴;;国际环境法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刍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3 王燕,顾小琳;环境法制观念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陈海嵩;;风险预防原则理论与实践反思——兼论风险预防原则的核心问题[J];北方法学;2010年03期

5 刘文燕,焦华;论生态侵权[J];北方环境;2005年02期

6 李莉;;上海市湿地立法相关法律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6期

7 欧阳丽;;论国际关系中国家间博弈态势的历史演进[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彭峰;;环境法中“风险预防”原则之再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宋豫,吴宇;尚未出生的后代的环境权探析[J];商业研究;2002年10期

10 何珊,陈勇;如何把环境问题纳入贸易体系——浅析WTO在环境规则上的改革方案[J];商业研究;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素红;;环境公平价值体系探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彭晓琼;;从MEAS角度论WTO规则对相同产品的界定[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3年

3 屈广清;陈小云;;WTO规则下我国TBT法律体系构建与完善研究[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三)[C];2004年

4 屈广清;陈小云;;WTO规则下我国TBT法律体系构建与完善研究[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四)[C];2005年

5 樊英;;外来生物入侵预警机制的构建[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6 杨永芳;;政府在污染转移中的环境责任研究[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7 管纪尧;;浅议国际河流水权制度[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柯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建构长三角区域环境行政协调机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钟泉泉;;对完善循环经济制度的几点思考[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海嵩;;风险预防原则理论与实践反思——兼论风险预防原则的核心问题[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梁睿;美国清洁空气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杨凡;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丹;海洋生物资源国际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宋欣;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纪晓昕;国家管辖范围外深海底生物多样性法律规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胡丽;科技风险预防的综合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天红;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鹿杰;胶州湾湿地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窦会静;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丁丽;后京都气候变化协议的构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冯莹;欧盟环境法中的风险预防原则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芸;中国碳交易现状与实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巍巍;河南省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划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高瑜艳;论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在气候变化国际立法中的分歧与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王蕾;臭氧层保护国际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李心航;跨界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刘晓佳;控制电子废物越境转移的法律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令;论我国新合同法原则的适用[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黄河;关于缓刑制度的两个问题[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3 闫英;关于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J];行政与法;2002年08期

4 李辉,章文艳;离婚损害赔偿在适用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王娜;;论违约责任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J];东岳论丛;2006年04期

6 姜庆丹;赵研;;试论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的适用[J];理论界;2006年12期

7 金鑫;;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应用[J];现代商业;2008年26期

8 祁欢;《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法律适用公约》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应用的若干问题探索[J];政法论坛;1998年04期

9 吴占英;拒不执行法院调解书不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王惠中;知识产权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J];河北法学;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宗台;;一代新型蜂具——MZT型框式蜜蜂虹吸自控饲喂器的成功研制及应用[A];中国养蜂学会蜜蜂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荆珍;;风险预防原则在WTO法中的体现及适用[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徐泉;;美国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之法律依据探究[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俊年;邵焕;;环锭纺胶辊胶圈的择优配置[A];“经纬杯”全国环锭细纱机技术进步和纺纱器材、专件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陆桂斌;;化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实践与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6 魏秦;王竹;;防避·适用·创造——民居形态演进机制诠释[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曹可亮;;土地权属纠纷解决方式的适用研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8 朱立人;钱伟艳;岳龙;孙春英;李忠玉;安德君;王孝君;;实施稳健的会计政策与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2—2003年度)[C];2003年

9 刘大平;;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国际经验分析与中国政策选择[A];社会保障问题研究[C];2000年

10 刘跃群;;谨慎性原则在医院会计运用中的探讨[A];湖南省卫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八次会议暨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专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军新;西方财务会计的谨慎原则[N];中国税务报;2001年

2 陈键;正确应用谨慎原则[N];上海金融报;2000年

3 马永义;新制度所体现的谨慎原则之理解[N];中国财经报;2001年

4 国通证券 卢伟强;借鉴国际准则 体现谨慎原则[N];中国证券报;2001年

5 ;“入世”后的中国金融保险证券业[N];华夏时报;2001年

6 江帆;节前调整趋势渐明朗[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佟晓文;换个角度看商誉[N];中国企业报;2000年

8 ;G中软(600536):估值为15.61元[N];民营经济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郎朗;李东生表态:欧洲业务明年扭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东北证券金融与产业研究所邋郭峰 曾小勇 张新铜 沈正阳;博弈加剧 等待管理层适时出手[N];上海证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立恒;传闻证据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郭金霞;鉴定结论适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冯全;中国缓刑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保延宁;我国适用WTO国民待遇原则的法律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廖瑜;论犯罪情节[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静;论条约在我国的执行[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2 王艳玲;商人习惯法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适用[D];吉林大学;2008年

3 章丹青;论情事变更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庄辉波;恢复性司法在经济犯罪领域内的适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钟贵荣;情事变更原则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赵雪冬;医患关系之消费者保护法适用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7 朱晓宇;构建和谐社会与利益衡量理论的适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高玉洁;论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在纪律处分程序中的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刘洋;我国诉讼证据规则之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洪易;关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思考[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61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461403.html

上一篇:矿业权法律属性辨析  
下一篇:环境权辨伪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c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