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协调发展原则新论
本文关键词: 协调发展 保护优先 原则 出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协调发展原则是为我国环境法所确立的、对环境保护进行法律调整具有全面指导作用的一项基本原则。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实施协调发展原则对加强环境保护,顺利实现环境法的任务和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依据形势的变化对其作出新的阐释,既是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Abstract]:The principl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established for the environmental law of our country. It is a basic principle that the legal adjus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a comprehensive guiding role.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principl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ll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the task and purpose of environmental law smoothly. Therefore, it is not only the realistic nee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t also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o make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 situation.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2.68
【正文快照】: 协调发展原则不仅位居我国环境法各项基本原则之首、对其他几项原则具有统领作用,而且是环境法诸原则之基。从总体上看,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是针对环境问题的特点,从治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途径和方法上来贯彻落实协调发展原则的;环境责任原则主要是从通过确立外部费用内部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清平,段斌;企业会计涉假民事法律责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张萍;;论大学生现代意识——从素质教育谈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高光亮;;论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完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李佑标;论行政非法证据排除规则[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严厚福;;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之确立——扩大“合法权益”的范围还是确立自然物的原告资格[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6 宣海林,郑鸣;以法律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必要性[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7 唐北湘;徐昱春;;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法理分析与经济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闫弘宇;区域法律文化发展与中国法律文化建设[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朱庆育;权利的非伦理化:客观权利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命运[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10 杨文杰;“稳定”的法理解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许兰亭;刑事一审程序实务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李茹;政府干预市场的伦理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葛明珍;论权利冲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述要[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建龙;严复政治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史飚;商事仲裁监督与制约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10 邓辉;论公司法中的国家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冰;人大代表专职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马青波;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分析[D];湘潭大学;2001年
3 艾国;宪法观念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韩宇胜;论法律的不确定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郑铭;改革完善民事检察制度的原则性思考[D];厦门大学;2001年
6 张焱;论对格式合同进行限制的理论根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7 何晓睿;论海关规范性文件制定的规范性问题[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8 王雪梅;论行政法中的平等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9 刘文燕;论生态侵权[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陈露;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翠;;论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J];商业经济;2011年15期
2 于坤;谢永萍;姑丽格娜·哈力木拉提;;喀什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性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刘庆广;时学飞;;合肥市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耦合效应·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4 傅斌;;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的关系及协调运行[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年07期
5 孙畅;;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与对策[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7期
6 贺振;贺俊平;;河南省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7 王赞信;武剑;;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J];西北人口;2011年04期
8 张耕田;;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J];环境保护;2011年13期
9 杨成生;;关于ESD教育中的化学与环境的思索[J];新课程(教研);2011年06期
10 ;何谓生态城市[J];求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慧德;;我国热区农村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潘定才;叶复萌;黄卫华;;深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10)[C];2010年
3 刘翰聪;;论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属性[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谭果骁;;对我国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探讨[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崔振才;孙玉琢;赵德远;;水库管理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初探[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黄贤凤;王建华;;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7 谢晓琼;;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常剑波;;西部水能资源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9 卢宇鸣;;运用协调发展原则和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进行环境保护[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10 岳战林;韩涛;韩磊;何飞;;论环保工作如何引领新疆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侍红彬 陈中华;秦南镇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杜军玲;能源与环境能否协调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本报评论员 薛小和;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协调发展[N];经济日报;2003年
4 何继凤;我市致力实现环保与效益协调发展[N];永州日报;2007年
5 马大正邋李大龙;保护环境,协调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8年
6 记者 陈金国;生产经营与环保实现协调发展[N];中国石油报;2005年
7 记者 胡占富;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N];哈尔滨日报;2005年
8 记者 胡剑;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N];上饶日报;2007年
9 张佳丽;2008城镇建设目标敲定[N];中国建设报;2008年
10 记者 吴娟邋陈健儿 通讯员 肖学谦;我市较好完成环保任期目标[N];中山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兵辉;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及其时序测度[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苗连山;大连市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游德才;区域一体化对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4 秦云鹏;青岛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邱桂杰;区域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动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刘林奇;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盖凯程;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8 陶火生;生态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9 石月珍;滨海湿地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张文龙;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2 王利清;乌海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3 王桂月;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中的作用[D];天津大学;2004年
4 陆阳;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多目标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及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珊;高等级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6 张晓辉;我国生态现代化路径选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坤;新疆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演化的系统仿真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8 孙松涛;城市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D];四川大学;2002年
9 曹月娥;基于GIS的新疆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10 张杰;山东半岛环境与贸易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62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462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