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清代豫西地区水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5 23:12

  本文关键词: 清代 豫西地区 水纠纷 解决机制 出处:《郑州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豫西地区山地丘陵居多,河流蜿蜒纵横、河谷平原零星交错分布这一自然地貌特点,导致豫西地区虽然地表水资源总径流量相对丰富,但径流湍急、季节性差异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对不便。而平原地区黄土覆盖厚度较大,导致降水难以渗透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可利用资源亦相对比较贫乏,故而豫西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受到了较大的客观自然条件限制。但在相对不便的条件下,历史上豫西地区的民众亦很早就开始的探索积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经验,兴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保留至今的水利文献和水利设施以清代居多。 清代豫西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呈现出以具体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区域差异,山地和丘陵平原地区的水利建设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山地区域,水利设施多建设在河谷及地势相对平衍的宜耕区,并顺水势引流灌溉;水利设施分布较为分散,灌溉面积一般不大。但豫西地区属于过渡地带的特殊性,使得由于微观环境的不同,造成了豫西山区州县之间的水利建设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别。表现为在具有黄土地貌的地区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颇为艰难,而在地质地貌相对稳定的山区开展较大规模水利建设亦具有可行性。在丘陵平原地区,水利设施的建设呈现出规模较大、水渠往往为多个村落共享或横跨府县,设施维护的复杂性和成本较高;另外,丘陵平原地区井灌亦较为常见。 清代豫西地区水纠纷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地关系矛盾的存在,即人口数量的逐步增加带来的人地关系矛盾的不断加剧。清代中后期豫西地区水利纠纷的增多和荒灾频发现象的主要诱因即是人口的相对过剩。从清代豫西地区水纠纷的具体层面来看,水纠纷现象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若以大量保存至今的水案为中心来审视,水纠纷可分为水资源匮乏引发的纠纷以及水资源过多及变迁情况下引发的纠纷两类;按解决途径来进行分类,则可分为自发调节的水纠纷、由中介进行调节的水纠纷两类;而按不同主体进行分类,则可分为人和水资源之间的纠纷,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水纠纷两类。 清代豫西地区各阶层民众在水利设施的兴建和维护过程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具有社会史研究意义的“水利共同体”,清代豫西地方社会各个层面,官方、地方士绅、普通之农户都不同程度的参与其中。而水利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乡村精英以及民间水利自治组织三个主体之互动奠定了水利设施正常运转的基础,而三个主体的社会地位和功能性差异也使得三方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中的作用不同,而且其利益诉求和出发点亦不尽相同,也造成了水利管理中在一定时期出现的职能空缺或混乱,地方政府、地方士绅、水利自治组织亦存在管理职能主导权的博弈和关系调整。 清代豫西地区水纠纷的解决机制和地方水规对于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亦具有重要意义。从法文化的角度审视,清代豫西地区民间水规具有浓厚的习惯法色彩,其核心内容为水权制度,基础观念为法规制定的多元化和权利意识,基本功能为基层乡村秩序的维护;从民事审理机制审视,水权纠纷的案件管辖以州县衙门为主导,法律适用以习惯法为主导,而判决的执行以非实体执行为主。 清代豫西地区地方政府和广大民众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解决水权纠纷的相对有效妥当的机制,值得今日借鉴学习,但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亦存在很多值得今天我们反思的教训和不足之处。其主要教训在仲裁解决机制、水权实体法律的缺失,行政处理程序不明确。流域管理申诉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其给我们的启示为民间水权习惯在新时期仍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不能轻易抛弃;水权纠纷的解决既要考虑历史实际,又要考虑现实状况;要加强民间水利组织的作用,杜绝水权管理中的腐败。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6;K2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佴澎;;清代大理白族纠纷的解决规范[J];清史研究;2008年03期

2 吴佩林;;清代地方民事纠纷何以闹上衙门——以《清代四川南部县衙档案》为中心[J];史林;2010年04期

3 郑小春;;汪氏祠墓纠纷所见明清徽州宗族统治的强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马润生;吕雅男;;农民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以湖南省郴州市G县为例[J];青年文学家;2009年20期

5 徐争;余恩;;试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J];丝绸之路;2010年06期

6 文新宇;对苗族家族场域中的一件离婚纠纷的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胡小鹏;高晓波;;“角色理论”视野下藏边民族纠纷解决新探——以光绪朝循化厅所辖藏区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谈萧;;近代中国商会惩戒规则与纠纷解决之研究[J];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04期

9 冯立升!010022;乾隆时期西北地区的天文大地测量及其意义[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03期

10 徐进华;清王凇吨裎胗木油肌穂J];东南文化;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春风;;律师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路径[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保中;;社会纠纷解决:行政机制及其优势[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吴卫军;;现状与走向: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透析——兼论和谐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4 周晓唯;胡强;张茉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陈小君;高飞;李俊;;地权纠纷中的法律救济——村庄合并中的农地权属纠纷救济的理想与现实[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6 项冶萍;罗长青;费文婷;高俊;;美国ADR对完善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意义[A];2007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7年

7 陈宇;;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社区的建构——以杭州的实践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桂荣;周芳红;;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青海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考[A];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志坚;;建立城市社会纠纷解决多元化机制的民意基础[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10 吴卫军;;现状与走向: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透析——兼论和谐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构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兴忠;甘州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力度[N];张掖日报;2007年

2 钟宝英;“只要工作到位,矛盾纠纷可在基层解决”[N];广西日报;2007年

3 吕晓将;真正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N];廊坊日报;2007年

4 本报特派记者 魏小毛;宋鱼水:提高知识产权确权纠纷解决效率[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陈杭平;多元主体“请进来” 矛盾纠纷“交出去”[N];人民日报;2011年

6 主讲人 范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专家共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谭建伟;调解巧手妙解国际贸易“结”[N];深圳特区报;2006年

8 刘 辉;开县法院六千六百件纠纷解决在家门[N];人民法院报;2004年

9 记者 高建进;莆田:多元调解衔接机制促和谐[N];光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卫建萍 本报通讯员 王治国;调解的是纠纷 倡导的是和谐[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费先梅;清代豫西地区水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2 李剑;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张文香;蒙古族习惯法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毛高杰;社会资本与农村纠纷解决[D];吉林大学;2012年

6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杨戴云;多元权威冲突与交错[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9 何宏耀;高等院校与学生纠纷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郑智航;论法律内在逻辑的基调演变[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华;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的路径分析[D];河南大学;2010年

2 赵玮玮;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的纠纷解决与基层政府[D];北京大学;2005年

3 嵇绍军;证券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李亚锋;论民间调解[D];山西大学;2007年

5 李婉芬;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朱姝;论司法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D];苏州大学;2010年

7 赵会朝;行政调解的困境及对策[D];吉林大学;2007年

8 黄臻臻;论民事纠纷的行政裁决[D];厦门大学;2007年

9 潘乾;论行政调解[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10 陈开存;论诉讼机制与非诉讼机制的协调[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93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493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e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