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防止船舶造成渤海海域环境污染的法律手段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6 00:09

  本文关键词: 船舶 渤海海域 环境污染 法律手段 出处:《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针对渤海海域日趋严重的污染形势,以及船舶对渤海海域海洋环境的重大污染威胁,研究提出了防止船舶造成渤海海域海洋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法律手段。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分析我国现行的防止船舶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不适应渤海海域环境保护要求的成因,并提出防止船舶造成渤海海域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有效法律手段。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渤海海域的基本情况、污染现状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影响,以及我国为解决渤海海域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二)我国现行的船舶防污染法律、法规体系,及其与渤海海域环境保护工作不相适应的状况;(三)我国目前有关防止船舶污染渤海环境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四)防止船舶造成渤海海域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法律手段研究。 文章首先对渤海海域海洋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渤海海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从法律层面深入研究分析了我国现行的船舶防污染法律、法规不适应渤海海域环境保护要求的具体表现,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防止船舶造成渤海海域海洋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法律手段,即通过国际海事组织(IMO)将渤海海域指定为特别敏感海域(PSSAs),或将渤海海域作为海洋特别保护区,通过国内立法程序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 在以上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两种法律手段分别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一,全面细致地论述了特别敏感海域的国际法地位,以及将渤海海域指定为特别敏感海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论述了将渤海海域指定为特别敏感海域的法律程序,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其二,深入论述了将渤海海域作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国内立法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国内立法的适用范围及立法层次、国内立法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等等。
[Abstract]:In view of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ollution situation in the Bohai Sea area and the serious pollution threat from ships 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 in the Bohai Sea are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legal means to prevent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ships in the Bohai Sea are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curr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at prevent the marine environment pollution caused by ships in China, which are not suitable for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Bohai Sea area.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tudy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the basic situation of Bohai Sea area, the status quo of pollution and its important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As well as the work done by our countr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the Bohai Sea area, the results obtained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2) the current marine pollution preven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of our country, Status quo of China's current legisla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of the Bohai Sea Environment by ships and its main problems (4) Preven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ships in the Bohai Sea area. Possible legal means for study.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Bohai Sea area and it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our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and urgency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Bohai Sea area. From the legal level, this paper deeply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the current ship pollution preven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China, which do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Bohai Sea area. The reasons are analyzed, and the legal means to prevent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ships in Bohai Sea are put forward. That is to say, the Bohai Sea area is designated as a special sensitive sea area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 or the Bohai Sea Sea area is regarded as a special marine protection area, and the relevant laws,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or departmental regulations are formulated through domestic legislative procedure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two kinds of legal means are elaborated in detail. First, the international law status of particularly sensitive sea areas is comprehensively and meticulously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designating the Bohai Sea area as a particularly sensitive sea area are also discussed. The legal procedure of designating the Bohai Sea Sea area as a particularly sensitive sea area is discussed,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state to make a decision. The main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solved in the domestic legislation of the Bohai Sea area as a special marine protection area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applicable scope and the legislative level of the domestic legislation, the main problems to be solved by the domestic legislation, and so on.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世新;;关于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中超大型船舶进出渤海通航安全的思考[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小雷;;完善八所辖区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协作的探讨[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谢吉刚;;浅析船舶污染事故区域应急协作与保障支持[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左银辉;邱楠生;;渤海海域热史及烃源灶演化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姜培海;徐长贵;杨波;;渤海海域油气勘探历史回顾与其重要意义[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陈利雄;张永宁;;渤海海域水文气象显示系统[A];2004防止船舶行事故新经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赵震;李宏兵;;“马士基”轮污染事故引起的思考[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港航监督专业委员会99年度学术交流论文集[C];1999年

7 吴丽萍;胡承斌;;浅析建立重大船舶污染事故防范机制[A];中国航海学会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8 田立新;;地球物理技术在渤海海域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段九春;贺清;;渤海海域上第三系河流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10 郭永华;;烃源条件对渤海海域天然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的新认识[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敬东;渤海海域建立船污应急联动机制[N];中国交通报;2006年

2 满学杰 张泽伟;渤海船舶污染应急联动机制启动[N];经理日报;2006年

3 钮战英;环渤海海事联动作战快速治污[N];中国交通报;2006年

4 朱浩 赵晓俊 李世刚;长江船舶污染事故预案港口增至七个[N];江苏法制报;2009年

5 安蓓 张艺;渤海海域获油气发现[N];中国化工报;2009年

6 通讯员  钮战英;渤海海域船舶污染应急联动协作机制形成[N];中国水运报;2006年

7 记者 孙模同 通讯员 孙茁;辽鲁冀津海警举行合成演练[N];边防警察报;2005年

8 晓湖;渤海海域绿色航运政策研究课题通过评审[N];中国船舶报;2005年

9 记者 安蓓 张艺;中国发现渤海海域新油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燕志华;环境险:一桩“少输多赢”的好事[N];新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有俊;渤海海域泥沙输运对季节性因素及地形变化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支鹏遥;主动源OBS探测及地壳结构成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赖维成;渤海海域第三系层序地层模式及地震储层预测技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吕咸青;海洋数值建模中伴随方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5 修鹏;渤海海域水色遥感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彭艳菊;基于渤海地震环境的海洋平台抗震设防标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徐长贵;渤海海域低勘探程度区古近系岩性圈闭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袁群;航运对长江流域水环境污染损失价值量化及调控政策机制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9 王世澎;波浪对潮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李西双;渤海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盛泉;防止船舶造成渤海海域环境污染的法律手段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2 姜雨昕;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沈光玉;渤海及邻近海域船舶溢油事故风险评价及规避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吴红卫;渤海海域航行安全评估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高斌;渤海海域波浪场的数值计算与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陈利雄;影响渤海客滚船航行安全的气象海况条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7 王t,

本文编号:1535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535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6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