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视角下的府际事权划分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 区域大气污染 府际事权划分 协同治理 出处:《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区域跨界公共事务协同治理和环境治理中的府际关系理论,本文指出在我国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中,需要以公共物品属性来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让渡,引入私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等来共同参与区域大气治理。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在"环境竞次"和"环境竞优"效应下,中央政府如何发挥指导作用,让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优先权"在可控的范围内行使,强调通过地方政府之间行政管辖权的让渡和构建跨区域合作组织来实现区域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和协同行动,使得大气污染的跨界溢出效应内部化,通过私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的参与来促进区域地方政府大气污染的协同治理。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hip in regional transboundary public affairs coordinated governance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in China's regional air pollution control, it is necessary to divide the power of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by the attribute of public goods. Strengthening the transfer of power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introducing the private sector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regional atmospheric governanc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ompeti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mpetition excellence". How ca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lay a guiding role in enabling local governments to exercise thei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iorities" within the scope of control? Emphasizing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ransboundary spillover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through the transfer of administrative jurisdiction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 to achieve cooperation and concerted action among regional local governments,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private sector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local government air pollution coordinated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包容性发展的我国都市圈地方政府整体性协作治理机制研究”(编号:12CGL081)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的我国大都市区地方政府跨界公共事务协作研究”(编号:11YJC630033)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协同视角下的京津冀都市圈地方政府大气污染协作治理研究”(编号:14JGB079)
【分类号】:D922.68;X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林;;新区域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一个综述[J];公共行政评论;2010年03期
2 张克中;王娟;崔小勇;;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碳排放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0期
3 张欣怡;;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文献综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06期
4 杨龙;彭彦强;;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9年04期
5 崔晶;;大都市区跨界公共事务运行模式:府际协作与整合[J];改革;2011年07期
6 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5年01期
7 杨爱平;;从垂直激励到平行激励:地方政府合作的利益激励机制创新[J];学术研究;2011年05期
8 张紧跟;;新区域主义: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新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王健,鲍静,刘小康,王佃利;“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03期
10 郭志仪;郑周胜;;财政分权、晋升激励与环境污染:基于1997~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先兵;;维权话语与抗争逻辑——中国农村群体性抗争事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张丽萍;王东月;;京津经济联合的相关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3 张小明;刘慧灵;;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行政区划改革与重构——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李军超;;转型期我国市管县体制的反思及变革途径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邵任薇;;论单中心和多中心治理理论及其对大都市区治理的启示[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章尺木;李明;;地方保护与合作:基于产业结构趋同的经济学[J];财经科学;2007年03期
7 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J];财经研究;2007年01期
8 李金龙;王宝元;;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制度瓶颈[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9 陈晓春;谭娟;胡扬名;;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行政发展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6期
10 张秋梅;;整体化治理视域下同城化政府合作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平波;;利用广西沿海港口优势 建设大型东盟物流中心[A];《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论文集[C];2005年
2 陈锐;苗长虹;;第一章 中国可持续型城市群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3 徐争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实践经验及其对长株潭一体化的启示[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罗湖平;李松柏;陈旋;袁青;;“G—D—F复合安置”模式的提出与构建[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超;;试论社会资本和政治稳定的内在逻辑[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6 王川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行政范式转换与创新——以长三角为对象的一项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7 陈文正;;生存剥夺、村民行动与村庄失范——浙东A村的个案分析[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多层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曾志敏;;社会变革中的社会秩序:乌坎事件中的传统、自组织与政治[A];第六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李素霞;;精英群体的环境抗争经验与困境——渤海溢油后的抗争之路[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健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钟响;政府公民间沟通的信息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武文霞;英美城市变迁与政党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华;互联网社会动员的初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微;区域政府间合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张芳;地方政府间非合作博弈的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科;两型社会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江勤;农民集体上访的生成逻辑[D];南昌大学;2010年
5 杨云革;上访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及其反思[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冯桃桃;府际合作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朱航舟;我国区域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屈小艳;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解巍;“互向模式”下的群体性事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10 邬金刚;对农民工维权抗争的探讨[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J];财经研究;2007年01期
4 周中胜;罗正英;;财政分权、政府层级与企业过度投资——来自地区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1年11期
5 曾艳红;国外典型大都市区发展对我国大都市区建设的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01期
6 王沪宁;中国变化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冶的含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
7 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刍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汉克·V.萨维奇;罗纳德·K.福格尔;罗思东;;区域主义范式与城市政治[J];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03期
9 刘君德,舒庆;中国区域经济的新视角──行政区经济[J];改革与战略;1996年05期
10 沈利生;唐志;;对外贸易对我国污染排放的影响——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明;;绿色新政视域下推行协同治理的战略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李胜;王小艳;;流域跨界污染协同治理:理论逻辑与政策取向[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陶国根;;协同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发展观察;2014年02期
4 刘春湘;李乐;;湘江流域协同治理缺失分析与因应之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5 徐翠翠;;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刻不容缓[J];领导之友;2014年03期
6 何吉多;周荣;朱清海;;比较优势视角下的自然灾害协同治理——以汶川大地震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06期
7 蔡博峰;;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特征及与二氧化硫协同治理分析[J];中国能源;2012年07期
8 李玉明;陈建平;;关于绿色新政中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建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2期
9 周学荣;汪霞;;环境污染问题的协同治理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4年06期
10 张连国;;论复杂性管理范式下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J];生态经济;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水;;协同治理:理论分析与中国关怀——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徐祖荣;;多元化协同治理与社会救助[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肖文涛;;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志军;;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基于三项内容的考察[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5 何水;;从政府危机管理走向危机协同治理[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华锋;;乡村社会体制吸纳与协同治理的现实之辩[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7 徐祖荣;;协同治理视野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逻辑: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顾昱;陈松;;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协同治理机制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顾昱;;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基于电子政务的协同治理机制及效率分析[A];“村民自治暨合寨村村民委员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肖湘雄;毛栩;;城镇化进程中的征地拆迁多元主体协同治理?[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 周少来;复合协同治理应对城市化挑战[N];人民日报;2011年
2 杨安华 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连片特困地区发展须以公共安全协同治理破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周锦尉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原主任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化解“戾气”需全社会协同治理[N];文汇报;2013年
4 记者 张克;科技进步与社会协同治理论坛举行[N];科技日报;2005年
5 中共贵州省委副秘书长 省直机关工委书记 申振东;协同治理凸显社会管理模式创新[N];贵阳日报;2011年
6 记者 宋晖 实习记者 陈曦;多元协同治理促进政府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驻穗记者 姚嘉莉;深圳社会管理 政社协同治理[N];深圳商报;2012年
8 诸巍;官民协同治理:夯实政治文明的基石[N];解放日报;2004年
9 蔡长春;浙江慈溪: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N];人民日报;2012年
10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燕继荣;协同治理才能实现社会善治[N];新华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光容;政府协同治理:机制、实施与效率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华锋;论环境协同治理[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艳丽;城市社区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谢祥;信息系统协同治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撤村并社”中政府与农民组织的协同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郭晓琴;基于社区公共安全网络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吴博;雾霾协同治理的府际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郑巧;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妍;我国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6 张春凤;我国社会权力在协同治理模式中的必要性及构建途径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4年
7 吕向锋;协同治理视角下的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8 范丽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方政府协同治理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谢红;上海市社区协同治理机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娄煌;协同治理视野下县级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40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540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