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表权、地下权概念、应用模式及相关问题分析
本文关键词: 地表权 地下权 应用模式 环境产权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地表权、地下权相关法律概念的梳理,指出地表权、地下权概念界定的复杂性,借鉴《商业词典》对地表权和地下权的定义,探讨了在中国矿产资源一元所有制及土地二元所有制并存的情形下,地表权与地下权的应用模式、相关产权界定及存在的问题。文章分三种情形对二者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讨,指出:地表权与地下权相分离的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合理选择,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农村集体作为土地拥有者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矿业权主体行政审批问题严重、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产权界定不清晰等问题;在探讨中指出两个启迪性的思路:一是使农村集体参与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分成模式;二是在现有的征地制度下,理顺价格机制,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市场,在土地使用权转让中,给予土地所有者以价格补偿。文章进一步对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土地所有权界定、税费问题、土地价格补偿及环境产权分配给予相应的分析并给出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complexity of the definition of surface right and underground right by combing the related legal concepts of surface right and underground right, and draws lessons from the definition of surface right and underground right in the Commercial Dictiona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mode of surface right and underground right, the definition of relevant property righ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monolithic ownership and dual ownership of land in China.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eparation model of land surface right and underground right is a reasonable choi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but the status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as the land owner is not respected in the concrete practice. The problems of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 mining rights are serious, the state ownership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mineral resources are not reflected properly, and the defini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perty rights in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is not clear. In the discussion, two enlightening ideas are pointed out: one is to make the rural collective participate in the pattern of income sharing in th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the other is to straighten out the price mechanism and establish an effective land circulation market under the existing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In the transfer of land use right, the author gives the land owner price compensation.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of land ownership, tax and fee issues, land price compens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perty right distribution in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编号:09JZD001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产权制度研究”(编号:11CJY03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加大陕西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研究”(编号:skzd11016) 陕西省软科学重点项目“企业研发统计指标研究”(编号:2011KRZ01)
【分类号】:D922.6;D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彭运朋;;环境权辨伪[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王利明;;空间权:一种新型的财产权利[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马士国;;基于效率的环境产权分配[J];经济学(季刊);2008年02期
4 李敏;;农地制度改革的一种选择——新型永佃权制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08期
5 李国平;李恒炜;彭思奇;;西方发达国家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比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贤君,潘志成;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共有权[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陈平;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的完善[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孟繁超;朱彤彤;;民用航空器物权体系建构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李勇军;欧阳仁根;;合作社立法模式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合理选择——基于我国目前民商事立法的背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王平,李玮;论生态型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土地征收机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潘丽;;农村集体成员权性质比较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郭继;票据质押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王祝贵;;善意取得制度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李成瑞;;论土地空间权[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4期
10 金锦萍;;当赠与(遗赠)遭遇婚外同居的时候:公序良俗与制度协调[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钟爱玲;;论《物权法》中的海域使用权[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3 贾爱玲;马婵娟;周红占;;水权之界定[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姜双林;王宝臻;;对水权性质和特征的几点思考[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马洪;;环境侵权的归责追问[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文燕;;国有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研究[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缪吉兵;;论农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8 段凡;;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法律路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9 刘灵辉;胡小芳;;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的研究[A];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可持续发展[C];2005年
10 刘保玉;;论货币所有权及其在运营中的流转[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朴恩惠;韩国传贳权制度研究——兼与中国典权比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叶芳;冲突与平衡:土地征收中的权力与权利[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闫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5 魏树发;论我国成年监护制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启福;中国合会法律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晓敏;大陆法系所有权模式的历史变迁[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俊峰;信托财产权能的效用优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郑翔;中国房地产开发用地政府管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李振远;我国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与流转权益保障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若蓓;论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丽妍;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庆;预约法律制度演化探究及现有理论之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杨立政;不当得利返还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燕燕;我国最高额抵押担保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陈志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民法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于春霞;所有权保留买卖法律关系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郭煌;我国土地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金鑫;船舶企业造船合同风险防范法律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张振明;论船舶所有权变动的条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训芳;欧洲发达国家公民环境权的发展趋势[J];比较法研究;2004年05期
2 王明远;略论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从环境权的视角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3 应飞虎;;问题及其主义——经济法学研究非传统性之探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李挚萍;略论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地位[J];法学评论;1999年03期
5 陈泉生;环境时代与宪法环境权的创设[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李敏飞;柳经纬;;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制约性因素的法律分析和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梅泠;付黎旭;;日本环境法的新发展——《环境法的新展开》译评[J];环境资源法论丛;2002年00期
8 谷德近;环境权的虚假主体[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5年03期
9 刘保玉;;空间利用权的内涵界定及其在物权法上的规范模式选择[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毛瑞兆;胡晓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缺陷及改造[J];经济问题;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春林;;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J];世纪行;2010年03期
2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J];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05年24期
3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意见[J];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07年09期
4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集中治理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方案》的通知[J];河北省人民政府公报;2007年03期
5 ;广州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规定[J];广州政报;1995年01期
6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方案的通知[J];江西政报;2005年24期
7 ;辽宁省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J];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2005年21期
8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北京市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06年06期
9 ;关于印发梅州市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方案的通知[J];梅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06年02期
10 刘露明;;为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广西博白建立三级联络员网络[J];法制与经济(上半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卫国佳;刘鸿飞;张影;;西藏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王志刚;;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问题与解决对策[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古德生;;对西部矿产资源开发问题的思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前言[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06年
5 贾其海;;巩固成果 重在治本——全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综述[A];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一文;;安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新世纪展望[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雒应福;;甘肃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陈瑞保;王建平;白朝军;;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战略[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魏一鸣;徐伟宣;傅继良;金菊良;;基于经济评价的矿产资源开发决策非线性目标规划模型[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上)[C];1999年
10 李文来;许晓龙;;浅析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杨雄彪 记者 孔云秀;云龙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N];大理日报(汉);2008年
2 记者 江宇;确定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开发新模式[N];雅安日报;2008年
3 记者 张志勇 实习生 李雁芸;全省矿产资源开发日趋有序[N];江西日报;2008年
4 程联涛 本报记者 黄诚克;《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兼顾好地方和人民群众利益》评审会在筑举行[N];贵州日报;2008年
5 记者 苏建平;众多企业和媒体看好我省矿产资源开发[N];青海日报;2009年
6 尹建军;严格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N];中国环境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吴志山 通讯员 张纵;山西和顺:大力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N];西部时报;2009年
8 陈祖洪 尹建军;海南规范矿产资源开发[N];中国环境报;2009年
9 记者 胡越;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监管不力 追究责任[N];洛阳日报;2009年
10 孟雨;山东出台新政推进矿产资源开发[N];中国黄金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长龙;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崔娜;矿产资源开发补偿税费政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曹明;矿产资源开发有序状态演化与制度变迁[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4 施煜庭;现代木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应用模式及前景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5 何沐文;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投资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黄俊亚;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7 龙晓君;地质生态环境多尺度非线性智能评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梁若皓;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张晓第;环境效率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0 王文亚;制造企业ERP应用模式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支富华;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应用模式探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孙敬;高校品牌形象导入CIS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彭R,
本文编号:1553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553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