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门作原告正合时宜——看大龙潭水污染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中环保力量
本文选题:民事公益诉讼 切入点:环保部门 出处:《环境保护》2011年Z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10年12月13日,全国首例由环保部门提起的环境公益民事侵权诉讼案,在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在本案中,环保局首次作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参与了诉讼和庭审,而众所周知,在企业污染事件频发的今日,环保部门是否适合作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一直是各界高度关注和反复讨论的问题。随着本案的开庭,热议已久的"环保局能否作原告"问题似乎终于有了定论。然而,环境法学界的同仁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思考似乎并未止歇。本着"真理越辩越明"的精神,本期的案例解析,我们邀请了两位对此问题持有不同看法的法学工作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谈一谈"环保局作原告"到底好不好,它好在何处,又欠在哪里?我们希望通过讨论给读者朋友们更宽广的视野、更开阔的思路,为我国环境法治建设贡献些许力量,让环保事业的发展更多、更好地惠及群众。(注:由于两位作者对本案的关注重点不尽相同,他们对本案的命名各自有别。本着尊重作者的态度,本刊保留了他们各自对本案的命名。)
[Abstract]:In December 13th 2010, the first environmental civil tort lawsuit fil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was heard in the Kunming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In this cas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EPA participated in the litigation and court proceedings as a plaintiff in environmental civi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and it is well known that today, when corporate pollution incidents are frequent,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is suitable for environmental civi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has been a matter of great concern and repeated discussion.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case, it seems that the long-debated question whether the EPA can be the plaintiff has finally come to a conclusion. It seems that our colleague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law have not stopped thinking further on this issue. In the spirit of "truth is more and more clear," this issue of case analysis, We have invited two legal practitioners who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is issue to talk about the merits of "EPA as a plaintiff" from their own perspectives, what is its good and what is owed? We hope tha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readers will have a broader vision and wider thinking, contribute some strengt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rule of law in our country, and let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use grow more. Better benefit the masses. (note: since the two authors' focus on the case is different, their naming of the case is different. In an attitude of respect to the author, the journal retains their own naming of the cas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2.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薇;;环保部门作原告正合时宜——看大龙潭水污染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中环保力量[J];环境保护;2011年Z1期
2 杨朝霞;;检察机关应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吗?[J];绿叶;2010年09期
3 菊开;环保部门的组织工作及对环保部门经济效益的评估[J];管理科学文摘;1994年10期
4 ;别让环保部门“孤军奋战”[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12期
5 陈云卿;环保部门专家的培养[J];管理科学文摘;1996年03期
6 叶勇飞;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J];中国法学;2004年05期
7 石常献;;环保部门要大胆说“不”[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年02期
8 耿海军;;环保部门成为企业最大负担让谁蒙羞[J];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70期
9 周钟武;环保部门如何继续抓好达标企业的环保工作[J];中国环境管理;2000年05期
10 陈忠琪,董峰,郭霞普;这起环境污染案件环保部门是否有处罚权[J];中国环境管理;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路琼;王桂森;;关于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推进排污收费制度发展的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附录三 关于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若干意见[A];贵阳电镀协会成立二十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郑璞;;确保环保部门在环境执法权中的主导地位[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胡茜茴;;广深铁路沿线白色污染治理的实践与探索[A];中国铁道学会环境保护委员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宝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刍议[A];使命与发展——第四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范志强;李海娜;唐文利;;环保部门如何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A];《河北环境科学》-华北五省市环境科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学臣;;论“环境保护与环境律师”[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环境、资源与能源法律实践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程亮;吴舜泽;周劲松;朱建华;张晓丽;金坦;;绩效评估相关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环保部门推行绩效评估的启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9 张同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河北环保规制研究[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10 张业录;;我省环境立法和执法工作中的问题与建议[A];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资敏;检察院发出检察建议书[N];中国环境报;2009年
2 宗边;巩义碱业受举报 环保部门查问题[N];中国环境报;2006年
3 陈果;湖北环保系统开展“三查一加强”[N];中国环境报;2007年
4 记者 李旭亮邋熊志强 张林霞;要做到五个零排放[N];中国环境报;2007年
5 杨安丽;大连两级环保部门建立环境保护共管责任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6 环信;百美公司污水处理工程全面完工[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7 郭宏超;环保风暴“连坐” 实属无奈[N];经济观察报;2007年
8 ;汕头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N];汕头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张保元;环保执法要摆脱“GDP崇拜”掣肘[N];山西政协报;2006年
10 记者 王慧琼;举报工业环境违法最高可获奖五千元[N];深圳特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平;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司开玲;知识与权力:农民环境抗争的人类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刘研华;中国环境规制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4 李冠杰;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刘凌波;乡镇工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的利益博弈探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蔡芳;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熊鹰;政府环境管制、公众参与对企业污染行为的影响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邓志强;我国工业污染防治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邱桂杰;区域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动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娜;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锦辉;论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D];苏州大学;2010年
3 黄山桂;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D];云南大学;2010年
4 任蕴力;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D];河南大学;2011年
5 石磊;论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D];兰州大学;2011年
6 陈世寅;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困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方s,
本文编号:1588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588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