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立法的伦理基础
本文选题:伦理基础 切入点:法律 出处:《人民黄河》2011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伦理与法律具有产生的同源性、共同的要素组成、大部分相同的调整范围、共同的物质文化基础等共性;它们的区别有规范的特性不同、调整对象的外延不同、强制性不同、运作的模式不同、治理社会的程度不同等。伦理与法律相互渗透、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河流伦理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拓展到人与河流的关系,河流伦理对河流立法的启示体现在人类必须学会与河流和谐相处,强调尊重河流生命、热爱大自然的原则,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等三方面,这体现了人们对人与河流和谐共处的主观价值追求,不仅可以使河流伦理能够渗透到河流立法中,而且可以主导河流立法的价值取向和秩序规则。只有将河流伦理与河流立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流域法治秩序。
[Abstract]:Ethics and law have the same origin, common elements, most of the same adjustment scope, common material and cultural basis, and so on. The mode of operation is different, and the degree of social governance is different. Ethics and law permeate, complement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River ethics extends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rivers. The enlightenment of river ethics to river legislati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human beings must learn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rivers, emphasizing the principle of respecting river life, loving nature, coordin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protecting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This reflects people's pursuit of subjective valu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people and rivers, and not only can make river ethics permeate into river legislation, Only by combining river ethics with river legislation can we realize the order of river basin rule of law in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rivers.
【作者单位】: 黄河水利委员会;
【分类号】:D90-053;D912.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增田;公平:道家黄老学派的法价值追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侯国跃;;试论物权法基本原则的确定——兼评《物权法(草案)》的相关规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程乃胜;何谓法律的目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陈亚鹏;李向利;;中国信用制度的法理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王秀哲;浅议我国地方立法的完善[J];北方论丛;2003年02期
6 周安平;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原则与目标模式[J];比较法研究;2004年02期
7 刘国涛;死者生前人格利益民法保护的法理基础——读《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后的再思考[J];比较法研究;2004年04期
8 沈光亮;图书馆伦理概念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5年04期
9 吴真;法的正义观对法治的选择[J];长白学刊;2004年03期
10 刘毅;从王军霞诉昆明卷烟厂案看名人形象权的保护[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星;;安全生产理论的道德基础探析[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高菊;;科学自由与道德评价[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静;张仰正;王宁;赵洪玉;李民东;;山东黄河水资源生态调度的实践[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杨同卫;;诚信:从道义、功利走向责任与权利[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龙艳;;文学的宗教伦理批评——以西方文学与基督宗教为例[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林玉鹏;;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伦理思想及其矛盾困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赵慧珍;陈玉洪;;从《野鹅》看清教伦理的负面影响[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静;张仰正;李高仑;;黄河不断流与黄河三角洲生态的关系[A];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滩涂利用与生态保护)[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卓泽渊;法的价值总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葛明珍;论权利冲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爱年;环境法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王宝莅;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曾文革;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9 周孟炎;民事审判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刘东亮;行政诉讼目的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石;中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法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2 张泳;自然法在西方法治理念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中国法治之启迪[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思明;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价值论探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吴黎静;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法律冲突及其处理[D];厦门大学;2001年
5 林馨;最高额抵押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史毅芳;论附带于刑事诉讼的民事诉讼[D];厦门大学;2001年
7 尹爱平;审判流程管理初探[D];湘潭大学;2002年
8 杨苹;基因技术的社会伦理分析与道德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贺妍;城市社区居民道德建设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10 杨丽娟;市场经济与制度伦理建设[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云;辛敏嘉;;生态整体主义伦理下法律转向之探析[J];求索;2011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胡伟;;维护和实现生态正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张志会;;对大坝建设中生态影响论辩的哲学思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屈振辉;;生态文明需要环境伦理与法制保障[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屈振辉;;生态文明需要环境伦理与法制保障[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庄穆;实践环境伦理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N];福建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锋;自然的权利[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梁警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的伦理基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屈振辉;现代环境法的伦理维度[D];中南大学;2006年
3 霍洪宝;环境法的伦理基础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何汇川;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伦理基础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胡建华;宪法环境保护制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23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623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