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与模式转变
本文关键词:环境法范式变革的哲学思辨——从认识论迈向实践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重庆大学》 2012年
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与模式转变
杜辉
【摘要】:随着环境危机和风险的扩大,环境治理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任务。它既关乎一国法律制度的建构,亦与这些制度的运行息息相关,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与一国家社会治理模式及其背后深层的政制体制和权力结构密不可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环境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但不可否认,这些成就与环境保护的应然目标之间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的分析,学界存在一种以“法律缺位造成治理混乱”为核心的“法制建构主义”解释路径,它们试图从以“制度缺位—制度建构”的进路出发,尝试将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全都纳入法律规范之内,建构一个无所不包的环境法律体系。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环境法律制度蓬勃发展的当下中国,环境治理的困局在某种程度上就等同于国家环境法律运行的困局,因而,意欲探究这种治理乱局的成因更应以法律运行的制度逻辑为切入点。从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出发寻求治理困局的成因及突破构成了当前环境法治返本开新的核心任务。同时,由于中国当前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以国家权力为中心的“权威型”治理范式,权力的触角延展到社会事务的各个方面。因此,关于环境治理的现状解释和未来重构的分析工作还应这一论域中展开。本文正是在此情境下,以环境治理范式的转换为立论,在指出环境治理中国家、科层制和公众三重逻辑的基础上,分析权威型环境治理的实践困局及其成因;进而提出一种可以称之为“环境公共治理”的替代性方案,并分析其框架结构及其中公共参与的规范模型。 全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导论。文章指出了学界当前对环境治理的研究没有摸寻到其根源,而环境治理研究的关键是分析环境问题如何从具体形态的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的,,以及在其进入公共政策的视阈之内后它又应当如何被纳入系统的制度化议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及其模式的意义就在于:它既有利于厘清当下中国环境治理运行的基本逻辑、制度约束和体制性困局,又在于它有利于厘清未来中国的环境事务治理之道应走向何处。 第二章,公共事务治理之道的演进与逻辑。文章分析了社会治理随着政治体制的演变而呈现出的嬗变规律,以此作为环境治理当下反思和未来重构的理论前提。具体分析了统治型治理模式、管理型治理模式、服务型治理模式、多中心治理模式四种社会治理模式,并对这种演变的基本脉络进行了简单的归纳。 第三章,中国视野下的环境治理:权威型范式的制度逻辑。文章指出中国的社会治理是权威型范式,它使中国社会事务呈现出不同样态的治理悖论,即现代化与个体权利之间的悖论、立法与法治之间的悖论、公共领域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悖论和转型与社会公正之间的悖论。在中国视野下,和其他社会事务一样,权威型社会治理范式同样整体地嵌入到环境治理之中,它在环境事务领域的显现构成了困扰中国环境法治实践的根源。环境治理的成效受到占据不同利益的个人、组织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约束,而不同主体的行为受到其所处场域的制度逻辑的制约。在权威型范式下,环境治理的成效与未来轨迹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国家、科层权力和公众三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间的作用。 第四章,权威型环境治理的实际样态及其成因。该部分指出了在制度逻辑的导引下,权威性环境治理呈现出来的各种现实困局,如“权法矛盾”与法律的隐匿、“不出事逻辑”与运动式环境执法、环境法律的地方性“变通”与“悬置”、利益合谋与利益俘获、公众维权演变为大规模环境事件、环境NGOs处境尴尬与选择性失语等等。进而,从国家与地方、权力与公众、权力与法治三重关系出发解释环境法令在权威体制下是如何失败的。 第五章,通向公共治理之路:环境公共治理的框架及其实现。该部分是在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尝试性建构,在比较权威型治理和公共治理的基础上,提出环境公共治理的概念,并以环境公共伦理、环境共同体法治、公众参与为基础,建构一个网络化、多样性和超稳定的合作治理模式。意欲实现环境公共治理这种超稳定的治理模式,应当注重搭建理想的合作规范模型,建立连带制衡机制、合作伙伴关系和复合的策略工具,发挥软法机制的功能,塑造公民环境义务观,互换个体行动者归来。 第六章,结语。该部分指出了环境公共治理中合作、参与、协商、沟通、互信都应是在法律约束下进行。 本文因循是“社会—政治—制度”的分析路径,以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构成的宏大背景为依凭,经由对中国环境治理的“问题化”处理和结构化解释,使现有的理论资源与中国当下权威型环境治理模式的实践勾连在一起,并提出一种新的治理范式——环境公共治理。从这一进路出发,本文坚持方法论多元主义,既有在据理观察和价值参照基础上的诠释方法,亦有依托经验材料的实证分析方法;既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更注重更具一般意义的法学研究范式。将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实证调查和规范分析、描述性手段和评介性方法统协在一起,适为共济。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32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辉;陈德敏;;环境法范式变革的哲学思辨——从认识论迈向实践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于建嵘;;共治威权与法治威权——中国政治发展的问题和出路[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04期
3 曹明德;李玉梅;;德国温室气体排放许可证交易法律制度研究[J];法学评论;2010年04期
4 格里·斯托克,华夏风;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01期
5 江莹;郭华;;试论环保NGO的发展方向[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李项峰;;环境规制的范式及其政治经济学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郭道晖;权力的多元化与社会化[J];法学研究;2001年01期
8 史玉成;;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现实基础与制度生成要素——对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杨通进;;生态公民论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陈德敏;杜辉;;环境法学研究范式变革的基础与导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爱荣;;普法与乡村社会中的法律控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陈林;吴天德;;产业结构变动与制度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杨斐;;构建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法理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5 吴亚平;;论自然的属性及环境法的理念[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6 宁立志;曹亚玲;;从经济法视角看社会团体的法主体地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7 杨兴;;国际环境法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刍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8 陈宏光;;新时期法治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法治思想[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9 孟庆瑜;徐超;;论预算行为与我国《预算法》的修改[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10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必良;李尚蒲;;地方政府间竞争:基于土地出让反应函数的估算——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验证(1993-2009)[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李尚蒲;罗必良;;中央与地方博弈:来自1999-2009年土地审批与违法用地的证据[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曹正汉;李国武;刘世定;;身份权利及其竞争——制约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一种机制及其实证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周晓丽;;创新文化:理念、环境与制度建构[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5 李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协作组织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6 李婧;;规则尊重与城市公共秩序文明的构建[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王革;阎耀军;;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朱力;曹振飞;;结构箱中的情绪共振——治安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董海军;代红娟;;农民维权抗争的无效表达:流于过程的情感行动——对西安Y区征地抗争事件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汪冬冬;黄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与安全思想——对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前安;社区体育俱乐部与政府、市场、社区关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成;体育竞争情报及其对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杨世木;我国体育信息资源配置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仉巍;我国司法机关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依凡;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吴薇;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徐平平;农地城市流转的交易成本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雍新琴;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朋良;基于渔民视角的相互制渔业保险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董海宁;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丛忻;孝妇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昕春;公共选择与公民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唐士其;“市民社会”、现代国家以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3 劳凯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J];城乡建设;1994年05期
5 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6 李君如;;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党政干部文摘;2008年07期
7 刘颖;;论伦理学范畴的责任[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于建嵘;蔡永飞;;县政改革是中国改革新的突破口[J];东南学术;2008年01期
9 陈泉生;林龙宗;;环境时代法学“生态人”模式初探[J];东南学术;2009年01期
10 J.德勒斯,D.柯丹文,金淑霞;社区实验:市民社会的前兆?[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维夫克·拉姆库玛;艾丽娜·皮特科娃;继红;;环境治理的一种新范式:以提高透明度为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03期
2 刘尧飞;李茂荣;;地方政府在城市环境治理的策略选择——以汾河治理为例[J];中国市场;2009年49期
3 薛澜;董秀海;;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4 董燕;;完善治理模式 推进我国环境法治[J];节能与环保;2006年08期
5 杨建华;;环保NGO——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组织化模式——兼谈山西省环保NGO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1期
6 李虹;王永生;黄洁;;美国矿山环境治理管理制度的启示[J];国土资源导刊;2008年01期
7 陶国根;;环境治理中的体制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以江西“山江湖”工程为例[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姜爱林;陈海秋;;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若干经验[J];武汉建设;2009年01期
9 ;我国加大畜牧业发展环境治理力度[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10 刘伟,潘骞;世贸“关”前言“双赢”——对丰原集团迅速崛起的调查与思考[J];环境导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美怡;;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锡祥;柯水根;王利群;;舟山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营造建设用地问题初探[A];“土地整理与城市化”研究文集[C];2003年
3 朱留财;;从西方环境治理范式透视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为案例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成亚曼;;如何摆脱环境困境:中国古代环境思想的启示[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5 韩从容;;新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模式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金政;孙国峰;石雷;张会金;唐宇丹;梁松洁;;环境治理中的北方木质藤本植物资源[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7 张俊;蒋国龙;;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生物处理[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6年
8 吴天霁;;加大海南农村环境治理力度保证农村饮水安全[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邹方敏;李同宣;赵风国;李晓斌;;实行动态推动机制持续快速治理环境污染[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艳萍;;推进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不容忽视[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小波;[N];泸州日报;2009年
2 记者 隋笑飞;[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N];就业时报;2006年
4 记者魏富强;[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5 记者 张兰 实习生 周志敏;[N];泸州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黄海;[N];巴中日报;2010年
7 中共四川省南江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王清平;[N];中国环境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孙长岩;[N];联合日报;2008年
9 记者 常玉选;[N];红河日报;2009年
10 秦全波 本报记者 陈岳海;[N];四川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辉;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与模式转变[D];重庆大学;2012年
2 李雪梅;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海秋;转型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张俊哲;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范俊玉;政治学视阈中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钟明春;基于利益视角下的环境治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佳;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梁凯;海泡石的矿物学研究与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08年
9 左正强;我国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10 李彦文;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荷兰环境治理[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超;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治理的能力建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云利刚;内蒙古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薛世妹;多中心治理:环境治理的模式选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玮;民族地区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朱寅茸;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路径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赵会会;我国环境治理制度改革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白瑞清;环境治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宋晨;我国环境治理中的政府定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欢;在有为与无为之间: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兵红;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乡镇政府行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环境法范式变革的哲学思辨——从认识论迈向实践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6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46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