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4 10:04

  本文关键词: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举世瞩目。但与此同时,生态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制约着传统线性经济的扩张,,导致生态承载能力的不断恶化。由此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更高级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从传统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的转换为今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从根本上看,循环经济只有融入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才能实现。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为解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生存与环境问题,是探寻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完全不同,它是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前提下,以高效利用资源为手段,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深化。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形态的进一步体现,是符合可持续发展主体要求的发展状态。和谐社会为循环经济提供了一定的意识形态与制度规则,从而使之可能成为真正的生态经济。 法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规范。循环经济在和谐社会下的成长更离不开法制。只有在国家与政府主导下,形成公众参与、市场规范的生态经济社会机制才能促进循环经济法制化的步伐,这就决定了法律是循环经济制度建设的基础。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虽有不同路径,法制应是各种路径的归一性选择。国际社会从发展循环经济到法律制度建设的实践证明,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以生态承载力为环境友好的底线,从生态的高度看待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重视生态功能的保护与恢复,注重运用规划、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实现环保目的,明确规定社会相关主体的环境责任和义务,在协调的制度体系中推进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然而,现行法律制度并没有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更多的经验积累。为了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中国现行法律制度需一定的变革。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的建立将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前提,实现包括宪政制度在内的法律制度结构和法律体系的变革。在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通过法律制度规范社会主体的经济行为、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和谐社会 循环经济 法律制度 法律体系 法制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68;F2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7
  • 1.1 论题的由来9-10
  • 1.2 文献综述10-12
  • 1.2.1 国外论题研究综述10-11
  • 1.2.2 国内论题研究综述11-12
  • 1.3 论题研究意义12-14
  • 1.3.1 论题研究的理论意义12-13
  • 1.3.2 实践意义13-14
  •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14-15
  • 1.4.1 研究思路14-15
  • 1.4.2 研究方法15
  • 1.5 研究课题的难点及创新15-17
  • 2 循环经济及其法律制度的概述17-26
  • 2.1 循环经济的简述17-20
  • 2.1.1 循环经济的概念17-18
  • 2.1.2 循环经济的特征18-19
  • 2.1.3 循环经济的原则19-20
  • 2.2 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简述20-26
  • 2.2.1 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内涵21
  • 2.2.2 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理念21-22
  • 2.2.3 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的多维视角22-26
  • 3 国外和国内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26-39
  • 3.1 国外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现状分析26-30
  • 3.1.1 德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发展现状26-27
  • 3.1.2 日本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发展现状27-29
  • 3.1.3 国外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29-30
  • 3.2 国内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现状分析30-39
  • 3.2.1 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30-32
  • 3.2.2 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2-36
  • 3.2.3 建设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必要性36-39
  • 4 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的思考39-53
  • 4.1 我国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建设39-43
  • 4.1.1 循环经济立法的宪法层面39-40
  • 4.1.2 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法层面40-41
  • 4.1.3 循环经济立法的专门法层面41-42
  • 4.1.4 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其他法律制度42-43
  • 4.2 我国循环经济的政府制度建设43-48
  • 4.2.1 循环经济规划制度43-44
  • 4.2.2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44-45
  • 4.2.3 政府先购制度45-46
  • 4.2.4 评价和经济激励制度46-47
  • 4.2.5 技术支持与示范制度47-48
  • 4.3 我国循环经济的企业制度建设48-50
  • 4.3.1 生产者责任分担制度48-49
  • 4.3.2 社会中介组织服务制度49-50
  • 4.4 我国循环经济的公众意识制度建设50-53
  • 4.4.1 绿色消费制度50-51
  • 4.4.2 公众参与制度51-52
  • 4.4.3 绿色环境保护的其他制度52-53
  • 5 结论53-54
  • 致谢54-55
  • 参考文献55-59
  • 附录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华;循环经济国内外立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3期

2 王树义,陈晓s

本文编号:285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85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6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