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我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4 11:13

  本文关键词:我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伴随着我国日益频繁的海洋运输,船舶发生溢油事故的风险也逐步加大。根据我国海事部门的调研结果,长江口、珠江口、渤海湾和台湾海峡等四个经济活动频繁的区域是我国目前四个沿海船舶重大溢油污染事故存在的高风险海域。据海事部门统计,1973-200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大小船舶溢油事故2635起,其中溢油50吨以上的重大船舶溢油事故共69起,总溢油量37077吨,平均每年发生两起,平均每起污染事故溢油量537吨,平均每年溢油约1685吨。可见防治船舶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多部涉及防治船舶污染的国内法律,但是多部立法过于繁杂,有些法律、法规规定甚至有冲突的地方。虽然201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但是该条例无论是在法律位阶上,还是在内容实施上尚不足以和我国防治船舶污染损害的国情相适应。例如该条例虽然规定了需要建立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但是对于该基金的管理、适用却至今没有出台相应的细则。而且我国目前的污染防治制度与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相- 比还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应尽快完善我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的法律制度。 本文首先从我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现状入手,阐明了船舶污染的种类与特点,指明船舶污染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威胁,说明我国目前防治船舶污染损害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分析我国目前关于防治船舶污染的相关国内立法,找出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在立法、执法体制、赔偿机制和污染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例如我国至今没有一支专业的防治船舶污染队伍,而且在污染损害赔偿领域我国至今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赔偿基金,极易造成污染受害人的损害赔偿不充分,再有我国防治船舶污染的应急机制也与国外先进机制有很大差距。因此通过对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与国外部分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国家或组织对于防治船舶污染的法律制度分析,得出我国需要在立法措施、污染损害赔偿机制、综合管理模式等方面需要借鉴的结论。最后在问题分析与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在立法、执法体制、赔偿机制和污染责任方面提出完善我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法律制度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船舶污染 海洋环境 损害赔偿基金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2
  • 1.4 课题的主要内容12-14
  • 2 船舶污染海洋环境概述14-21
  • 2.1 船舶污染的概念14-15
  • 2.2 船舶污染的种类15-16
  • 2.2.1 油类污染15
  • 2.2.2 有毒有害货物破损污染15
  • 2.2.3 船舶垃圾污染15
  • 2.2.4 船舶生活污水污染15
  • 2.2.5 船舶防污底漆污染15-16
  • 2.2.6 船舶压载水携带的外来生物和病原体污染16
  • 2.3 船舶污染的特点16-17
  • 2.3.1 污染物质的多样性16
  • 2.3.2 污染行为的流动性16
  • 2.3.3 污染危害的持久性16-17
  • 2.3.4 污染行为的侵权性17
  • 2.4 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危害17-18
  • 2.4.1 巨大的经济损失17
  • 2.4.2 破坏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平衡17-18
  • 2.4.3 损害海岸旅游环境18
  • 2.4.4 危害与威胁人类健康18
  • 2.5 我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现状18-20
  • 2.6 本章小结20-21
  • 3 我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法律现状及存在问题21-33
  • 3.1 我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法律现状21-24
  • 3.1.1 我国防治船舶污染的基本法律21-22
  • 3.1.2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22-23
  • 3.1.3 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23-24
  • 3.2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24-32
  • 3.2.1 防治船舶污染配套法规不健全24-26
  • 3.2.2 我国船舶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存在弊端26-29
  • 3.2.3 我国防治船舶污染的执法存在弊端29-31
  • 3.2.4 我国船舶污染应急体系不健全31-32
  • 3.3 本章小结32-33
  • 4 国际及部分国家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法律借鉴33-44
  • 4.1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国际公约33-35
  • 4.1.1 船舶污染的预防性公约33-35
  • 4.1.2 船舶污染的损害赔偿性公约35
  • 4.2 部分国家防治船舶污染的法律制度35-41
  • 4.2.1 美国35-39
  • 4.2.2 加拿大39-40
  • 4.2.3 欧盟40-41
  • 4.3 国际及部分国家防治船舶污染对我国的启示41-43
  • 4.3.1 完善的油污应急反应机制41
  • 4.3.2 健全的油污损害赔偿机制41-42
  • 4.3.3 专业的执法队伍42
  • 4.3.4 高效的综合管理模式42-43
  • 4.4 本章小结43-44
  • 5 完善我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法律制度对策44-53
  • 5.1 完善我国防治船舶污染的配套法规44
  • 5.2 完善我国船舶污染损害赔偿制度44-48
  • 5.2.1 明确赔偿责任主体44-45
  • 5.2.2 明确船舶污染索赔主体45-46
  • 5.2.3 确定船舶污染损害的赔偿范围46-47
  • 5.2.4 完善我国船舶污染损害赔偿基金47-48
  • 5.3 改革我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执法体制48-50
  • 5.3.1 建立一支专业的综合性海洋执法队伍49
  • 5.3.2 提高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执法水平49
  • 5.3.3 建立防污监督管理长效机制49-50
  • 5.4 健全我国船舶污染应急体系50-51
  • 5.4.1 建立船舶污染应急反应办公室50-51
  • 5.4.2 完善监测监控机制和协调联络机制51
  • 5.5 加强防治船舶污染的国际合作51-52
  • 5.6 本章小结52-53
  •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5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6-57
  • 致谢57-5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小涛;船舶生活污水大肠杆菌快速检测系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85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7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