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温室气体减排的法律路径: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2条第2款

发布时间:2021-08-25 12:51
  以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现状为背景,我国于2016年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增加"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条款,首次将控制温室气体减排纳入法治轨道。但是,该条款定性模糊,内容概括,不利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达成。文章通过理论分析,解构协同控制实施主体、客体及内容,通过阐明防治大气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目标的共通性、对象的关联性、产出协同效应,分析建立协同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对条款中"温室气体"定性不明,内容规范供给不足等缺陷,在借鉴美国、欧盟及成员国德国的立法经验基础上,提出立法完善建议:定性"温室气体视同大气污染物";明确协同控制的直接、间接方式,构建协同控制法律制度框架。 

【文章来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47(06)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立法背景
    (一)国际背景——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二)国内背景——防治大气污染与应对气候变化法治建设现状差距大
二、“协同控制”的解构及其必要性分析
    (一)“协同控制”的解构
        1. 协同控制的主体
        2. 协同控制的客体
        3. 协同控制的内容
    (二)协同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1. 协同控制的最终目标——共通性
        2. 协同控制的对象——关联性
        3. 协同控制的效应——积极性
三、立法缺陷
    (一)《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温室气体”的法律定性不清
    (二)《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协同控制”的内容规范供给不足
四、域外经验及分析
    (一)各国经验
        1. 美国。
        2. 欧盟。
        3. 欧盟成员国:德国。
    (二)经验分析
五、立法完善
    (一)“温室气体”的法律定性及立法建议
    (二)协同控制的方式——直接协同控制、间接协同控制及理论依据
    (三)构建协同控制的制度框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入推进新时代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J]. 解振华.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8(10)
[2]关于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法律思考[J]. 周小光,张建伟.  社会科学论坛. 2017(05)
[3]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以法律实施为视角[J]. 龚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1)
[4]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协同效益研究综述[J]. 蔡佳楠,高烁,孙星,蒋平,郑佳佳,张牧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S2)
[5]论《巴黎协定》中“自下而上”机制及启示[J]. 秦天宝.  国际法研究. 2016(03)
[6]国际气候法律新秩序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德班-巴黎”进程的分析[J]. 陈贻健.  环球法律评论. 2016(02)
[7]温室气体减排与大气污染控制的协同效应——国内外研究综述[J]. 郑佳佳,孙星,张牧吟,蒋平,朱韵,高烁.  生态经济. 2015(11)
[8]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之我见:兼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J]. 曹明德,程玉.  江淮论坛. 2015(03)
[9]二氧化碳的法律定位及其排放规制立法路径选择[J]. 李艳芳,张忠利.  社会科学研究. 2015(02)
[10]《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进路探析[J]. 姚莹.  环境保护. 2014(18)



本文编号:3362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3362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1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