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自然资源立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1 14:09

  本文关键词:生态文明视野下的自然资源立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的自然资源立法理念严重滞后、各单项法相互冲突、具体法律制度不完善、立法漏洞等存在很多问题,而最根本的问题则是我国的自然资源法没有体现生态性立法的内在要求。第一,自然资源立法的法理基础具有生态性。这从资源立法发展的伦理基础和自然资源法的价值论中可以看到。从以单纯保障自然资源以促进国民经济为目的自然资源立法到以偏重自然资源生态保护,资源立法的伦理基础也在趋向生态化。自然资源立法价值包含生态性,即从过分追求资源的经济价值到开始兼顾资源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或者更偏重其生态价值,这都是自然资源立法价值追求生态性的体现。第二,在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很多自然资源单项法成文于计划经济时代,带有明显的“经济优先”的立法指导思想。当然,也有一部分自然资源法通过修正案的形式试图改变这一滞后的立法思想,但是这种前进的步伐过于缓慢,实践中效果也并不明显。第三,文章从自然资源立法理念、立法原则和具体制度三个方面来论述我国的自然资源立法缺乏生态性。本文强调应该真正确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自然观,坚持生态可持续的立法理念。同时认为,自然资源立法不仅应该遵循生态规律,更要坚持生态可持续的立法原则。在自然资源立法具体制度方面,本文主要选取了三个典型的制度来进行分析。则包括了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和自然资源保护制度。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自然资源 生态文明 生态性 立法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6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
  • 1.2 论文文献综述梳理10-14
  • 1.2.1 关于生态文明的问题10-11
  • 1.2.2 关于自然资源法与环境保护法的关系问题11-12
  • 1.2.3 关于自然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12
  • 1.2.4 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立法存在的问题12-13
  • 1.2.5 关于我国自然资源法的构建和完善问题13-14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4
  • 1.4 研究方法14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和缺陷14-16
  • 第2章 对本论文题目的界定16-24
  • 2.1 自然资源及自然资源法的概念界定16-20
  • 2.1.1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特征16-17
  • 2.1.2 “自然资源法”的概念及其法律部门界定17-20
  • 2.2 “生态文明”和“法律生态化”20-24
  • 2.2.1 “生态文明”的界定20-21
  • 2.2.2 “法律生态化”的提出及内涵21-23
  • 2.2.3 “自然资源法的生态化”的含义23-24
  • 第3章 生态文明视野下自然资源立法的法理基础24-32
  • 3.1 生态文明视野下自然资源立法的伦理基础24-28
  • 3.1.1 人类中心主义24
  • 3.1.2 生态中心主义24-25
  • 3.1.3 可持续发展观25-26
  • 3.1.4 环境权理论对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影响26-27
  • 3.1.5 对我国自然资源立法伦理基础的评述27-28
  • 3.2 生态文明视野下自然资源立法的价值28-32
  • 3.2.1 效率与公平并重28-30
  • 3.2.2 关注资源的多元价值30
  • 3.2.3 生态文明视野下自然资源多元价值的冲突与衡平30-32
  • 第4章 我国现行自然资源立法现状32-37
  • 4.1 我国自然资源立法概况32
  • 4.2 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理念、立法目的现状32-34
  • 4.3 我国自然资源立法原则现状34-35
  • 4.4 我国自然资源法的典型具体制度简介35-37
  • 4.4.1 资源有偿使用制度35
  • 4.4.2 资源生态补偿制度35-36
  • 4.4.3 自然资源保护制度36-37
  • 第5章 我国现行自然资源立法中的生态性缺失37-47
  • 5.1 我国自然资源法立法理念和立法原则的生态性缺失37-39
  • 5.1.1 我国自然资源法立法理念的生态性缺失37-38
  • 5.1.2 我国自然资源法立法原则的生态性缺失38-39
  • 5.2 我国自然资源立法在具体制度方面生态性的缺失39-47
  • 5.2.1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生态性缺失39-42
  • 5.2.2 生态补偿制度的生态性缺失42-44
  • 5.2.3 自然资源保护制度的生态性缺失44-47
  • 第6章 生态文明视野下自然资源法的立法完善47-54
  • 6.1 自然资源法立法理念和立法原则的更新47-50
  • 6.1.1 生态可持续应成为其立法理念47-48
  • 6.1.2 遵循生态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其立法原则48-50
  • 6.2 自然资源立法中具体制度的生态性完善50-54
  • 6.2.1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生态性构建50-51
  • 6.2.2 自然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生态性构建51-52
  • 6.2.3 自然资源保护制度52-54
  • 结论54-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莉;完善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若干思考[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6期

2 李雄华;旅游资源立法比较分析[J];求索;2005年03期

3 郝旭平;;关于我国氦气资源立法保护问题的建议[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9年05期

4 夏军;我国地方自然资源立法的问题与原则[J];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05期

5 欧阳晓安,杨志祥;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缺陷与完善初探[J];鄂州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6 欧阳晓安;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缺陷与完善初探[J];环境与开发;2001年01期

7 甘藏春;当代资源立法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资源立法革命(下)[J];国土资源;2001年03期

8 朱晓燕;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J];河北法学;2003年04期

9 董芸;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陶陆军;;福建水资源立法的若干问题[J];人民政坛;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薛惠锋;张强;张晓陶;;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环境资源立法的系统思考[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姜素红;;论我国自然资源立法及其完善[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3 龚小青;;对完善我国信息资源立法保护的思考[A];2005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于文轩;;我国动物遗传资源立法的现状及其完善[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曹可亮;;我国水资源立法缺陷之检视——一种经济学的视角[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本报记者 杨舒;应尽快为气候资源立法[N];光明日报;2014年

2 孙佑海;环境资源立法存在五大不适应[N];人民日报;2006年

3 武珍;山西将环境资源立法与其他相关立法相结合[N];人民政协报;2007年

4 薛惠锋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 薛惠锋 西北师范大学数信学院 张强;当前环境资源立法中的不足[N];中国环境报;2009年

5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 薛惠锋 西北师范大学数信学院 张强;我国环境资源立法对策与建议[N];中国环境报;2009年

6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 薛惠锋 西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张强;立足国情 协调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9年

7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 薛惠锋 西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张强;以史为鉴 与时俱进[N];中国环境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何鹏;我国环境资源立法全面提速[N];上海证券报;2006年

9 本报评论员;推动法制建设 保护资源环境[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汪静芬;中国稀缺资源立法保护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安淑梅;生态文明视野下的自然资源立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万云;环境政策与地方环境资源立法的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穆成t@;论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对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的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5 刘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立法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任红巧;可持续发展观下自然资源立法的完善[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生态文明视野下的自然资源立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8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468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1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