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1 04:14

  本文关键词: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环境形势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重大环境事件频频发生,环境风险日益加大,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而在重大环境事件发生后,在进行具体的责任追究时往往会打折扣,尤其是具有决策权的领导干部很难受到应有的处罚,造成的结果是政府形象受到损害,法律失去尊严,群众失去信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强化环保责任追究制度,“要铁腕执法,铁腕问责”。 目前我国的环境行政问责制处于初创阶段,立法的规定有些尚处空白或低层级,缺乏权威性,问责制存在诸多缺陷,远不能适应环境问责实践的需要。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我国的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究其根源,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完善的设想。 本文除绪论外,一共有四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概述。这部分主要界定了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比较了环境行政责任与环境行政问责的区别,阐述了环境行政问责的原则和行政问责制的功能,对环境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总结了我国几代领导人的监督问责思想,最后论述了我国环境行政问责制的践行情况。 第二部分,我国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这部分内容首先分析了我国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的现状,主要从立法对制度的规制进行了论述。其次,对我国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一是环境行政问责的法律缺失;二是环境行政问责的制度构成存在瑕疵;三是环境行政问责的各项配套制度缺失;最后,对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域外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这部分内容首先对域外一些国家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的概况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他们推行行政问责制的成功经验,如发动多种社会力量对权力进行监督,运用法律规范权力运行,注重提高行政监督问责机构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等。国外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的成功经验给我国的启示是:加强行政问责制的法制建设,增强人大问责力度,推进行政机关的责任管理,加强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的问责监督等。 第四部分,我国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的完善。这部分针对我国目前行政问责法律制度制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域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如下完善我国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的设想:首先,完善环境行政问责制的立法。主要是对现行环境行政问责制立法进行整合,在《环境保护法》和单行法中确认和强化政府的环境行政问责制度,将《暂行规定》转为实施环境行政问责制的正式规章,制定统一的环境行政问责法。其次,完善环境行政问责的各项内部制度构成,规范扩大行政问责主体范围及其权力,明确问责的对象,建立科学规范的环境行政问责程序。再次,完善行政问责制各项部配套机制,如加大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和环境保护绩效评估制度。
【关键词】:环境行政问责 法律制度 制度化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5
  • 1.1 选题背景10-11
  • 1.2 选题目的、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研究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12-13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3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3-15
  • 1.4.1 研究内容13-14
  • 1.4.2 研究方法14-15
  • 2 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概述15-25
  • 2.1 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15-16
  • 2.1.1 问责和问责制15
  • 2.1.2 行政问责制15
  • 2.1.3 行政问责法律制度15
  • 2.1.4 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15-16
  • 2.2 环境行政问责同环境行政责任的区别16-17
  • 2.3 环境行政问责的原则17
  • 2.3.1 法定原则17
  • 2.3.2 公开原则17
  • 2.3.3 权责一致原则17
  • 2.4 环境行政问责的功能17-18
  • 2.4.1 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18
  • 2.4.2 是建立责任政府的保障18
  • 2.4.3 是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18
  • 2.5 环境行政问责制问责制的理论基础18-20
  • 2.5.1 人民主权理论18-19
  • 2.5.2 委托——代理理论19
  • 2.5.3 法治理论19-20
  • 2.6 我国几代领导人的监督问责思想20-21
  • 2.6.1 毛泽东的监督问责思想20
  • 2.6.2 邓小平的监督问责思想20
  • 2.6.3 江泽民的监督问责思想20-21
  • 2.6.4 胡锦涛的监督问责思想21
  • 2.7 我国环境行政问责制的践行21-24
  • 2.7.1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问责实践21-22
  • 2.7.2 改革开放后到“非典”前的问责实践22
  • 2.7.3 “非典”后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全面推行22-24
  • 2.8 本章小结24-25
  • 3 我国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25-32
  • 3.1 我国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的现状25-27
  • 3.1.1 国家层面有关环境行政问责的基本法律法规25
  • 3.1.2 国家层面有关环境行政问责的专门法律25-26
  • 3.1.3 地方立法中有关环境问责的规定26-27
  • 3.2 我国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27-30
  • 3.2.1 环境行政问责的法律缺失27-28
  • 3.2.2 环境行政问责的制度构成存在瑕疵28-29
  • 3.2.3 环境行政问责的各项配套制度缺失29-30
  • 3.3 我国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30-31
  • 3.3.1 “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30-31
  • 3.3.2 责任意识缺失31
  • 3.3.3 政府的身份悖论导致问责不力31
  • 3.4 本章小结31-32
  • 4 国外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32-37
  • 4.1 西方发达国家行政问责制的法律制度概况32-34
  • 4.1.1 以立法确立行政问责制的地位32
  • 4.1.2 构建全方位的问责体系32-33
  • 4.1.3 问责机构独立33-34
  • 4.1.4 问责范围34
  • 4.1.5 问责类别34
  • 4.1.6 问责程序34
  • 4.2 西方国家问责制的主要经验34-35
  • 4.2.1 运用多种社会力量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34-35
  • 4.2.2 运用法律规范权力运行35
  • 4.2.3 提高行政监督问责机构人员的专业水平35
  • 4.3 西方国家行政问责制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35-36
  • 4.3.1 注重行政问责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35
  • 4.3.2 增强人大问责力度35
  • 4.3.3 重视公民知情权的充分保障及公众的广泛参与35-36
  • 4.4 本章小结36-37
  • 5 我国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的完善37-43
  • 5.1 完善环境行政问责制立法37-38
  • 5.1.1 对现行环境行政问责制立法的整合37-38
  • 5.1.2 制定统一的环境行政问责法38
  • 5.2 完善环境行政问责的各项内部制度构成38-41
  • 5.2.1 规范扩大行政问责主体范围及其权力38-39
  • 5.2.2 明确问责的对象39-40
  • 5.2.3 规范和扩大环境行政问责的范围40
  • 5.2.4 建立科学规范的环境行政问责程序40-41
  • 5.3 完善行政问责制外部配套机制41-42
  • 5.3.1 加强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41
  • 5.3.2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41-42
  • 5.3.3 改变环境保护绩效评估制度42
  • 5.4 本章小结42-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7-48
  • 致谢48-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挚萍;;论政府环境法律责任——以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为基点[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范俊荣;;浅析我国的环境问责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6期

3 郭步尧;;论我国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的有效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1年28期

4 高红艳;;行政问责制的法制构建[J];河北法学;2010年09期

5 张建伟;;完善政府环境责任问责机制的若干思考[J];环境保护;2008年12期

6 余韵;;政府的环保责任与环保问责制度的建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郑振宇;;国外行政问责制的实践及特点分析[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2期

8 黄伟;李光辉;;西方国家行政问责制的体系架构[J];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05期

9 韩志明;;当前行政问责制研究述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林秀红;;我国环境执法难的原因与对策[J];海峡科学;2012年06期


  本文关键词:环境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45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5045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7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