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污染第三方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机制完善
本文关键词:我国环境污染第三方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机制完善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污染 第三方治理 工业固废治理 机制完善
【摘要】:环境污染问题形势愈发严峻,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束缚与阻碍。现在的中国若想变得强大,仅在经济、军事等方面领先于各国还不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拥有一个舒适、生态的生存环境才是高阶追求。于人类而言,环境关乎生存;于国家而言,污染关乎可持续。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若不能合理利用和科学改造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任其恶化,必将造成国不可承其重,民不可承其害的危害后果。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是我们探讨的热点,垃圾处理问题成为之一,其中工业固体废弃物尤为棘手。我国大力发展第二产业,随之而来产生的工业固废也日渐增多,如果这些工业废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置,会波及更大范围的污染,包括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污主体是企业,而企业根深蒂固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于其排放的各类污染物及后续治理会不加以重视,这便大大增加工业固废的治理难度。第三方治理的提出对我国工业固废治理具有重大影响及里程碑意义。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简而言之,即污染企业与第三方企业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污染企业为达到治理目标而付费聘请第三方进行专业治理,第三方企业接受排污单位委托进行治污从而获取经济利益。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提出预示着将“谁污染、谁治理”向“谁污染、谁付费”的方向转变。这次转变不仅是治污主体的转变,而且是向专业化、集约型、高效率治污的重大飞跃。本文旨在立足国情,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第三方治理机制,研究完善第三方治理的措施和建议,促进我国第三方治理在工业固废治理领域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按照完善环境污染第三方工业固废治理机制的思路,本文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阐释。第一部分对我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进行概述,主要包括概况、发展历程和我国工业固废治理现状三个方面,从整体上对我国第三方治理有一定基础性了解。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国外第三方工业固废治理经验,第三方治理在国外开展数十年,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为我国完善第三方工业固废治理提供参考。第三部分深度分析我国现今第三方工业固废治理机制不足之处,如: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配套法律制度支撑、主体法律责任不明晰、环境执法力度不严、环境监管面临新挑战等问题,需加以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求解决之路。最后一个部分是完善我国第三方工业固废治理机制的思考。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第三方工业固废治理的现状和不足,笔者有一些建议:第一,完善第三方工业固废治理的立法体系,协调立法与行政的契合度;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主要基于国外治理经验和我国自身情况考虑,从三个制度进行分析;第二,进一步明确各相关主体的法律关系,做到责权明晰;第三,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主要在大型重工企业需要加强;第四,建立环境监管新机制,倡导“集中管理”,防止监管流于形式,加大监管力度等。通过这一系列完善建议,笔者希望对我国环境污染第三方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工作有所裨益,并引发思考。
【关键词】:环境污染 第三方治理 工业固废治理 机制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一、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概述11-19
- (一)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概况11-14
- 1.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定义11
- 2.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基本原则11-14
- (二) 我国引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发展历程14-16
- 1. 理论起源14-15
- 2. 法源追溯15-16
- (三) 我国环境污染第三方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现状16-19
- 二、国外第三方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经验19-22
- (一) 日本19-20
- (二) 德国20-21
- (三) 美国21-22
- 三、我国环境污染第三方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存在问题22-28
- (一) 立法不健全,制度配套不完善22-24
- 1. 法律法规不健全,体系不完整22-23
- 2. 缺乏配套法律制度支撑23-24
- (二) 主体法律责任不明晰24-25
- (三) 环境执法力度不足25-26
- (四) 环境监管面临第三方治理新挑战26-28
- 四、我国环境污染第三方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机制完善建议28-37
- (一) 完善立法体系建设28-32
- 1. 完善立法体系28-29
- 2. 协调立法与行政的契合度29-30
- 3. 健全配套法律制度30-32
- (二) 明确相关主体法律责任32-33
- (三) 加强环境执法力度33-34
- (四) 建立环境监管新机制34-37
- 1. 集中监管34-35
- 2. 防止环境监管流于形式35-36
- 3. 加大环境监管力度36-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1
- 致谢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有生;墙体材料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利用[J];砖瓦;2001年06期
2 董保澍;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现状和处理对策[J];中国环保产业;2001年05期
3 查建宁;工业固体废弃物与循环经济[J];环境导报;2002年03期
4 丁晓琳;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年02期
5 王琨;;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年08期
6 徐丹华;马振珠;梅一飞;;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产业化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建材科技;2008年02期
7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国际论坛[J];商品混凝土;2009年06期
8 周玉成;把工业固体废弃物转化为清洁能源[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4年05期
9 谢思琴,,顾宗濂,周德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急性生物毒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4年01期
10 鞠春华;某些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红霞;;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水泥的几点体会[A];2011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磊;;工矿能源资源型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问题的探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3 万军;甘四洋;闫亚楠;赵怡然;;贵州省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现状及在建材行业中的应用[A];中国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研究论文集[C];2013年
4 张殿宇;朱斌;程启明;;新疆农业、加工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5 刘英民;;探讨崂山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6 薛鹏;赵晓;薛晓光;王国清;;运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状况及方略[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8分会场:环境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薛鹏;赵晓;薛晓光;;运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状况及方略[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8 由伟;;人造玉——一种以固体废弃物为原料开发的高附加值产品[A];煤炭科学与技术研究论文集[C];2010年
9 杨飞华;;工业固体废弃物开发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的应用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10 陈莉荣;陈毛毛;李玉梅;王哲;姜庆红;;工业固体废弃物制备混凝剂的研究进展[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七章)[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马伊宁;充分利用和回收工业固体废弃物[N];新疆日报(汉);2012年
2 于瑶;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超65%[N];中国职工科技报;2011年
3 记者 王瑶;410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奠基[N];大同日报;2011年
4 徐榕蔚;近九成工业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N];威海日报;2006年
5 记者 喻佳;推进节约型企业创建[N];自贡日报;2006年
6 记者蒋乃锋;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如何[N];平顶山日报;2009年
7 记者 张虹 王海英;宁夏放错位置的资源复位[N];宁夏日报;2006年
8 于瑶;宁夏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超过65%[N];中国建材报;2011年
9 英文;我市整治工业固体废弃物[N];乌海日报;2011年
10 记者 胡秀林;院士专家行首站在朔启动[N];朔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伊元荣;含碱工业固体废弃物捕获CO_2反应特性与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克会;上海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管理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周颖异;我国环境污染第三方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机制完善[D];云南大学;2016年
3 文雅;典型工业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效应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4 罗永胜;工业固体废弃物干馏气化焚烧的温度控制过程[D];河海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47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747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