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摘要】:近年来,雾霾、水污染、植被破坏等生态问题层出不穷,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生态补偿是实现调节生态功能的持续供给和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在解决不同地区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问题上被赋予重任。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补偿工作的进展和实施效果。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在环境保护法基础法律层面具体规定了生态补偿制度,这一规定从原则上弥补了以往生态补偿机制的不足,使今后具体落实的生态补偿工作能够有法可依。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设仍然在初级阶段,在面临不断涌现的生态补偿问题时,如何在制度完善的层面更好地指导我国生态补偿,就成为我们不得不正视的工作。第1章详述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的相关概念,探讨其基础理论,并提出其对于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化解生存权和发展权之间矛盾的重要意义。第2章在理论基础上,梳理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并结合当前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对生态补偿制度在专项转移支付领域进行剖析。第3章结合当前制度实践,归纳其存在专项转移支付相关界限模糊、立法体系性支撑不足、行政执行效力低下、法律监管制度缺失等问题,制度的构建仍然滞后。第4章针对这些制度问题,提出应通过明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界限、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政府部门间的行政互动以及规范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监管机制的方式,提升该制度的可操作性,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生态补偿的具体实践,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并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补偿 专项转移支付 制度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11
- 第1章 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概述11-23
- 1.1 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概念界定11-15
- 1.1.1 生态补偿概念11-13
- 1.1.2 转移支付概念13-14
- 1.1.3 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概念与其特殊性14-15
- 1.2 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基础15-19
- 1.2.1 法理基础15-16
- 1.2.2 环境经济视角: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与产权明晰理论16-18
- 1.2.3 财政理论视角:外部性理论与公共产品论18-19
- 1.3 我国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转移制度的现实意义19-23
- 1.3.1 维护国家生态的安全19-20
- 1.3.2 实现地区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20
- 1.3.3 解决环境权与发展权的矛盾20-23
- 第2章 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分析23-31
- 2.1 我国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历史沿革23-26
- 2.1.1 我国生态补偿制度总体概述23-24
- 2.1.2 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历史沿革24-25
- 2.1.3 我国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必要性25-26
- 2.2 我国新《环境保护法》关于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的制度创新26-31
- 2.2.1 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的制度属性27
- 2.2.2 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条文解读27-28
- 2.2.3 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分析28-31
- 第3章 我国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缺陷检讨31-41
- 3.1 专项转移支付相关界限模糊31-34
- 3.1.1 概念过于泛化31-32
- 3.1.2 生态补偿项目缺位32
- 3.1.3 生态补偿标准无法统一32-34
- 3.2 立法体系性支撑不足34-36
- 3.2.1 强制性规定缺位34-35
- 3.2.2 法律责任机制缺位35-36
- 3.3 行政执行效力低下36-37
- 3.3.1 行政体制束缚36
- 3.3.2 财政制度漏洞36-37
- 3.4 法律监管制度缺失37-41
- 3.4.1 缺乏长效机制37-38
- 3.4.2 监督机制缺位38-41
- 第4章 我国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完善41-47
- 4.1 明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界限41-42
- 4.1.1 限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用途41
- 4.1.2 设定科学合理生态补偿专项项目41-42
- 4.1.3 制定科学合理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标准42
- 4.2 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法律法规体系42-44
- 4.2.1 补充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相关法律43
- 4.2.2 明确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违法的法律责任43-44
- 4.3 建立政府部门间的行政互动44-45
- 4.3.1 明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重构44-45
- 4.3.2 财务制度交合补充45
- 4.4 规范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监管机制45-47
- 4.4.1 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的评估机制45-46
- 4.4.2 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监管机构46-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55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学灿,洪尚群,李风歧;生态补偿的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06期
2 梁柱;;生态补偿:给社会公平一个推手[J];环境;2005年04期
3 于江海;冯晓淼;;评价生态补偿实施效果的方法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4 孙新章;谢高地;张其仔;周海林;郭朝先;汪晓春;刘荣霞;;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J];资源科学;2006年04期
5 肖爱;;对西部生态补偿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施雪;宋豫秦;杨姝影;;生态增益补偿问题探讨——对东西部生态补偿争议的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2期
7 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7年01期
8 洪尚群;何兴民;戴云;;走出生态补偿困境[J];中国改革;2007年07期
9 陶克菲;;生态补偿,协调区域环境利益的平衡杠杆[J];环境教育;2007年08期
10 ;政策[J];WTO经济导刊;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贤金;;土地生态补偿:模式类型、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永宁;;生态补偿法学涵义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刘俊威;吕惠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严力蛟;;生态补偿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文华;;北京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本太;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赵凡;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纳入国家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浙江生态补偿走向制度化[N];人民日报;2006年
4 阮晓琴;环保总局将在四领域试点生态补偿[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记者 陈浩;环保总局:四个重点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商务时报;2007年
6 顾瑞珍邋丁冰;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在四领域展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郑晓波;我国将在四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证券时报;2007年
8 记者 王立忠;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政府生态补偿[N];铁岭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琦;生态补偿尚需平衡多重利益[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胡小飞;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王志风;经济欠发达地区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高辉;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7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黄润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9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云聪;生态补偿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林燕;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楚乔;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李梅;我国生态补偿的哲学反思[D];新疆大学;2009年
5 郑麒;基于宁波余慈地区统筹规划的生态补偿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周劲松;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张晓静;政府在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8 江秀娟;生态补偿类型与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翠;建立生态补偿的依据及其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女杰;基于生态服务和生态消费的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16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816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