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当代中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法律动因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14:03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法律动因及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保护运动 法律动因 法律对策


【摘要】:环境保护运动是推动环境保护与改善的重要力量,在西方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经历了从自发参与到制度化的转变过程,运动的积极意义得到了肯定。我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尚处于萌芽阶段,运动在带来环境保护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例如运动的无序性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部分激进分子的过激甚至违法行为引发暴力冲突等。作为法治国家,我们应认可环境保护运动在推进法制化进程中的价值,同时也应意识到对环境保护运动的应对不力则会放任不稳定因素的滋生,因此,如何预防或依法应对环境保护运动便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探析环境保护运动的法律动因及法律对策即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梳理了“社会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绿色运动”、“环境运动”、“环境群体性事件”等相关概念的关系,厘清了我国语境下的当代环境保护运动内涵;在介绍了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现状、理想类型、实践逻辑和存在问题之后,接着探讨了当代中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法律动因,这其中既包括相关环境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又包括各运动主体的直接推动或间接促成,具体表现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环境责任缺位、环保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精英人士的法律推动作用、公众权利意识与法治思维的悖离;在分析了台湾应对环境运动的法律对策演进之后,归纳了台湾环境运动应对之经验对大陆环境保护运动的启示,依此对大陆环境保护运动的规制与预防作出了探讨:当代中国环境保护运动的自力救济性决定了其是政府环境权益公力救济渠道疏通之前的重要补充方式,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给予其一定的存在空间;这不仅需要相关环境法律制度的完善,还亟需政府一定的容忍度以及法律对运动主体的引导和规范,据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 环境运动的全球化趋势决定了环境保护运动在中国不应被全然否定,“维稳”亦不应成为压制环保运动的当然借口,社会稳定应通过国家将社会矛盾及冲突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而不断加强。因此,在积极疏通公力救济渠道的同时,应依法引导与规范环境保护运动这种新形式,提高政府乃至国家公共事务治理能力。
【关键词】:环境保护运动 法律动因 法律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5
  • 1.1 概念辨析及界定10-17
  • 1.1.1 相关概念阐释与辨析10-15
  • 1.1.2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环境保护运动15-1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7-21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7-19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9-21
  • 1.3 研究思路21-23
  • 1.3.1 研究视角及方法21-22
  • 1.3.2 本文结构22-23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23-25
  • 1.4.1 研究目的23
  • 1.4.2 研究意义23-25
  • 2. 当代中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25-35
  • 2.1 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现状25-26
  • 2.2 环境保护运动的理想类型26-30
  • 2.2.1 政府主导型26-27
  • 2.2.2 环保组织参与型27-28
  • 2.2.3 精英人士推动型28-29
  • 2.2.4 公众自发型29-30
  • 2.3 环境保护运动的实践逻辑30-32
  • 2.4 环境保护运动存在的问题32-35
  • 3. 当代中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法律动因35-45
  • 3.1 环境法律制度的不完善35-40
  • 3.1.1 公众环境知情权缺乏保障35-36
  • 3.1.2 公众参与可行性差36-37
  • 3.1.3 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37-38
  • 3.1.4 其他现行不合理制度38-40
  • 3.2 运动主体的直接推动或间接促成40-45
  • 3.2.1 政府及相关部门环境责任缺位40-41
  • 3.2.2 环保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41-43
  • 3.2.3 精英人士的法律推动作用43-44
  • 3.2.4 公众权利意识与法治思维的悖离44-45
  • 4. 台湾环境运动法律应对的借鉴45-53
  • 4.1 台湾与大陆环境运动起因的比较分析45-47
  • 4.2 台湾环境运动发展中法律对策演进47-48
  • 4.2.1 萌芽阶段的法律对策47
  • 4.2.2 转型阶段的法律对策47-48
  • 4.2.3 制度化阶段的法律对策48
  • 4.3 台湾环境运动法律应对之经验借鉴48-53
  • 4.3.1 公众参与制度可操作性较强49
  • 4.3.2 政府对环境运动容忍度高49-50
  • 4.3.3 环境组织法律地位明确50-51
  • 4.3.4 公众环境法制教育普及51-53
  • 5. 当代中国环境保护运动规制的法律对策53-61
  • 5.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53-55
  • 5.1.1 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53
  • 5.1.2 细化公众参与法律机制53-54
  • 5.1.3 健全纠纷解决机制54-55
  • 5.1.4 检讨并修正其他不合理制度55
  • 5.2 引导与规范运动主体行为55-61
  • 5.2.1 强化政府环境责任、转变政府环保理念55-56
  • 5.2.2 提高对环保组织的法律认可56-58
  • 5.2.3 精英人士加大对环保运动的法律援助58-59
  • 5.2.4 推进公众环境法制教育59-61
  • 6.结语61-63
  • 致谢63-65
  • 参考文献65-69
  • 附录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亚静;;群体性事件相关概念之界定[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程雨燕;;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其法律对策[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王瑾;;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4 李智卓;;论环评制度中公众参与政策——中国内地与台湾的比较[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年12期

5 王仲;;1980-90年代台湾民间组织与社会运动的互动关系探析——以环境运动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J];环境保护;2006年10期

7 郑少华;环保自力救济:台湾民众参与环保运动的途径──台湾环境法制发展的透视[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8 周穗明;西方绿色思潮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J];岭南学刊;2002年05期

9 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J];绿叶;2004年04期

10 崔凤;邵丽;;中国的环境运动:中西比较[J];绿叶;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覃哲;转型时期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94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894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7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