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研究
本文关键词: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研究
【摘要】:通过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所救助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是国际上通用的防止家庭暴力对妇女造成和继续造成伤害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受虐妇女庇护所的正常运行需要立法、司法、社会意识、理论制度、运作机制等良好社会环境作为其有效支撑。我国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所现状令人堪忧,只有为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所构建其正常运行所需平台,才能发挥其应有功效。
【作者单位】: 石家庄学院政法系;
【分类号】:D923.9
【正文快照】: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妇女人权意识的觉醒,对妇女家庭暴力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逐步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问题已成为一个跨越国界、意识形态、阶级、种族和少数人群体的全球性难题。针对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问题许多国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制度并在反家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晓梅;;英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实践及其启示[J];法学杂志;2006年03期
2 董屹;;对加拿大魁北克省夫妻暴力干预实践及其特点的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梅;;家庭和谐的隐形杀手——家庭“冷暴力”探析[J];东岳论丛;2009年09期
2 黎光宇;;警察介入家庭暴力法律制度之完善[J];法学杂志;2009年03期
3 买合苏旦迪里夏提;;家庭暴力问题解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年03期
4 唐丽娟;;我国家庭暴力的原因与防治对策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8年09期
5 张彩凤;沈国琴;;家庭暴力案件中警察权的权限及行使原则——性别平等主义视角下的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李梅;;我国家庭暴力犯罪的特征及其对策[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黎光宇;;警察介入家庭暴力法律制度之完善[J];时代法学;2008年06期
8 张琦;;论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制度建构[J];学理论;2011年11期
9 李梅;;关于家庭暴力防治问题的新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吴洪;马海霞;;对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反思[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莫文秀;《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改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红;家庭暴力及其解决机制的法律思考[D];山东大学;2010年
2 罗欣;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若干问题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飞;我国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完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祁含波;我国婚内侵权责任制度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李艳霞;对家庭暴力的正当防卫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黄贤亭;山东省荷泽市家庭暴力问题的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江岳;我国反对家庭暴力立法初探[D];四川大学;2006年
8 曾蓉;当前我国的家庭暴力及其对策之思考[D];四川大学;2006年
9 王晓红;反家庭暴力法律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黎光宇;家庭暴力法律规制的若干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诗权;中英维护妇女权益、防止家庭暴力研讨会综述[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娟,刘广盛,王燕,陈钟林,杨慧,鲁琴;家庭暴力 受虐妇女 社会支持网络研究[J];中国妇运;2005年05期
2 陈敏;我国家庭暴力受害人的司法保护[J];中国律师;2003年04期
3 蒋美华;维护妇女权益 消除家庭暴力[J];文明与宣传;2002年11期
4 荣维毅;消除误区[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5 韩春仙;;农村反家暴协会——集合众人之力 遏制家庭暴力[J];农家女;2011年05期
6 欧竹青,席春玲;对家庭暴力的心理学视角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7 本刊记者;;家庭暴力:文明社会的“毒瘤”——我省家庭暴力十大典型案例剖析[J];楚天主人;2003年11期
8 鲍九生;夏娃的眼泪在飞──外国妇女遭受的家庭暴力和社会援助[J];21世纪;2001年04期
9 周燕;;家庭暴力:蚀骨绵长的痛[J];晚霞;2010年05期
10 高小贤;扩大社会支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陕西省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反家庭暴力系列行动[J];中国妇运;200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行娟;;对家暴施暴者进行教育的心理学基础[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叶齐华;;精神家庭暴力中社会性别问题与思考——实证调查中国夫妻间使用/经历嘲笑行为情况[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刘冉冉;;浅析家庭冷暴力及其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4 许菡若;;刍议我国家庭冷暴力的现状、特点及其危害性[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卢材珍;;家庭暴力现象探微[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6 叶齐华;;家庭暴力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影响中国女性的发展[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唐觐英;;论作为公共讨论的舆论——基于中国转型时期“家庭暴力”议题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燕霞;罗宁;;从女同和女双家暴现状调查看性别和性向歧视[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9 孙苑芳;孙越隆;;关于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思考——贵阳市个案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刘金桥;;216例家庭暴力受伤妇女伤情鉴定分析[A];江苏省法院系统第七届法庭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翠燕;遭遇家庭暴力就勇敢地站出来[N];赤峰日报;2005年
2 魏萍;家庭暴力:一个新的公共卫生问题[N];健康报;2003年
3 ;家庭暴力:阳光下的罪恶[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4 李薇薇 翟伟 邬焕庆;受虐妇女的心头之“痛”[N];保健时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周朗 王维香 王莹;家庭暴力:女性之隐痛[N];人民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张红萍 谢莉娜;勇敢对家庭暴力说“不”[N];郴州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贺笑萍;我们如何反对家庭暴力[N];华夏时报;2001年
8 千千寻;反抗家暴,,请从第一次受虐开始[N];中国人口报;2006年
9 王凤仙;怎样报道家庭暴力[N];中国妇女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王哲;专门立法制止家庭暴力[N];哈尔滨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红枚;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杀夫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柳娜;家庭暴力中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袭:从心理—社会—精神病理—遗传学角度探讨[D];中南大学;2011年
3 张勇;孕期家庭暴力与孕妇心理、产后抑郁、新生儿神经生化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对婴儿认知行为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4 秦志远;论基于性别的家庭暴力的民法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郝军启;1980年代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D];吉林大学;2009年
6 黄宇;婚姻家庭法之女性主义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7 王向贤;亲密关系中的暴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8 邹韶红;夫妻暴力社会心理高危因素及其预防性心理干预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卡佳图;论马里夫妻制的改革[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曹玉萍;湖南家庭暴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冬然;自我认知和社会支持[D];复旦大学;2010年
2 李洁;关于甘肃省张掖市家庭暴力现象的调查报告[D];兰州大学;2010年
3 徐健;公权力介入家庭暴力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丁彦;论家庭暴力犯罪[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闫晗;家庭暴力行政执法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纪明希(Michelle Jackson);赋权女性[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杨艳芹;我国家庭冷暴力法律救助措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计鲁昆;论家庭暴力与防治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胡杰;论广西壮族习惯法在家庭暴力中的适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王玲;家庭暴力的界定与法律防控[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55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1255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