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北京地区女性解放述评
本文选题:北京地区 切入点:女性解放运动 出处:《兰台世界》2013年01期
【摘要】:正20世纪50年代,作为"半边天"的广大妇女迎来了天翻地覆的时代,在政府倡导下,纷纷脱离家庭羁绊的她们走向社会,参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从"家庭中的人"逐渐演变成"社会中的人"。北京地区作为全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缩影备受世人关注。本文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上半
[Abstract]:In the 1950s, the majority of women, as "half the sky", ushered in an earth-shaking era. Under the initiative of the government, they went to society one after another, taking part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ife, which were separated from the fetters of their families.From "people in the family" to "people in society."As a microcosm of the National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Beijing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50s,
【作者单位】: 防灾科技学院;内江师范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课题编号:ZY20120220
【分类号】:K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开肇;;北京地区义和团运动高潮的起止时间[J];北京社会科学;1991年04期
2 史红;;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发展——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J];历史教学;1959年03期
3 张仲喜;;论抗战时期边区妇女解放的创新意义[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张燕;;民国初期封建道德对妇女的束缚[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王娟;;晚清北京地区电话传入与大众心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王娟;;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慈善组织的转型[J];史学月刊;2006年02期
7 姜瑶瑶;;1912年~1937年北京内城跨街牌楼的变迁[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8 王娟;;小议清末民初北京社会的贫困问题[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9 王娟;;晚清北京慈善事业的主要变化及相关分析[J];江汉论坛;2007年06期
10 罗进;;李达的妇女思想[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开肇;;论北京地区义和团运动高潮的兴起与衰落[A];纪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建立十周年历史研究所研究成果论文集[C];1988年
2 荣铁生;;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妇女运动[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3 刘海燕;;南京临时政府立法述评[A];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4 沈智;;辛亥革命前后的女子报刊[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5 何岩巍;;1843—1900年在京天主教遣使会传教活动的恢复与发展[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6 赵庚奇;;论北京早期农民运动的特点[A];纪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建立十周年历史研究所研究成果论文集[C];1988年
7 刘萍;;激进与现实的矛盾——抗战前期根据地妇女运动发展中的曲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8 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风气的变革[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高晓星;;中国海军甲戌巡台述评[A];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沈葆桢巡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古清;;沈葆桢的家世与家庭[A];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沈葆桢巡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华;永难忘记 再不重演[N];宁夏日报;2005年
2 池雨花;什么是对秋瑾最好的纪念[N];中国妇女报;2007年
3 记者 张晓芽;岁月不会遗忘[N];中国妇女报;2007年
4 周新宇邋方超;还原一段鲜活的历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5 邱宗功;反战同盟述评[N];北京日报;2003年
6 黄兴涛;近代中国家庭史研究漫谈[N];光明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林治波;百年沧桑 三次巨变[N];人民日报;2000年
8 科大卫;山西票号的兴起与没落[N];光明日报;2005年
9 庚新顺 刘绍卫;国统区抗日救亡的光辉旗帜[N];广西日报;2005年
10 周文彬;技术对于性别的建构[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晓红;民国时期上海的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D];厦门大学;2007年
2 张志永;建国初期河北省婚姻制度改革研究(1950-1956年)[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1901—1911年北京地区中学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艳;1912—1927年北京地区的中学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志辉;女性职业问题的言说:以《妇女杂志》(1915-1931)为中心的考察[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孙长吉;民初家庭功能变革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5 张君丽;建国初期上海的妇女解放运动研究(1949-1956)[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何凌;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D];湘潭大学;2007年
7 张艾利;民国时期贵州妇女经济地位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娟娟;晚清民初妇女解放思想的演变[D];安徽大学;2007年
9 蒋书同;五四时期湖南报刊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费红伟;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90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1690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