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纳西族殉情现象及其社会心理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03 04:53

  本文选题:纳西族殉情 + 社会 ; 参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摘要】: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丽江纳西族社会里,殉情是个非常突出的现象,以至于外人把丽江称为"殉情之都"。丽江纳西族的殉情之风有深刻的社会、宗教、文化、心理原因。殉情是改土归流后严格的包办婚制与原有的自由婚剧烈冲突的产物;为殉情者提供理想乐园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对情死者的同情和安排;殉情这种极端做法源于封建礼教在丽江的盛行和严格规范带来的社会谴责和自我谴责压力。如今,社会制度的转变消灭了殉情现象,但在一个民族中曾经出现过的悲剧现象,仍是研究这个民族民族性的重要方面。
[Abstract]:In the Naxi society of Lijiang before the 1950s, martyrdom was so prominent that outsiders called Lijiang a "martyr capital". There are profound social, religious,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reasons for the martyrdom of the Naxi nationality in Lijiang. Martyrdom is the result of the violent conflict between arranged marriage system and the original free marriage, and the ideal paradise for the martyrs is the sympathy and arrangement of the Naxi original religion to the dead. The extreme practice of martyrdom stems from the pressure of social condemnation and self-condemnation brought by the prevalence and strict norms of feudal ethics in Lijiang. Nowaday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ystem has eliminated the phenomenon of martyrdom, but the tragic phenomenon that once appeared in a nation is still an important aspect of studying this nationality.
【作者单位】: 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
【分类号】:K89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石硕;汉代的“{p都夷”、“旄牛徼外”与“徼外夷”——论汉代川西高原的“徼”之划分及部落分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赵心愚;纳西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及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付春;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D];复旦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和颖;李例芬;;纳西族驱瘟疫鬼仪式分析[J];宗教学研究;2008年02期

2 刘红麟;;浅议纳西服饰文化[J];魅力中国;2010年14期

3 和强;纳西族祭天古俗[J];丝绸之路;2001年09期

4 邓家顺;;丽江——一个久远而美丽的梦[J];绿叶;2003年01期

5 朱文;;哈巴雪山下的纳西族[J];科学大观园;2007年20期

6 田子;;丽江的前世与今生[J];百科知识;2010年01期

7 桑德诺瓦;对《勃拾细哩》考释的若干质疑[J];民族艺术研究;1992年02期

8 赵心愚;纳西族的成人礼[J];中国民族;2001年11期

9 和占琼;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习煜华;纳西族殉情现象及其社会心理原因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和玉媛;;纳西族帽饰符号意义考察[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2 和发源;;从东巴经书的记载看纳西族古代婚姻家庭的演变[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3 纳西族;周文钟;;徐霞客笔下的丽江纳西旅游纪念品[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杨杰宏;;《徐霞客游记》的民俗学价值——以丽江部分为例[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张岩;;文化的忧郁——以南溪村寨丧葬礼仪的变迁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6 吴凤玲;;旅游业中象征资源的使用[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冯诚诚;;从“丽江模式”看四川灾区重建[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克;;汉画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汉末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吗——从文化通观视角立论并以此与汉画界前辈商榷[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黄继元;;生态旅游的文化可持续发展探讨[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10 栾睿;;从克孜尔207窟壁画谈佛教对拜火教的融摄[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春节到外地旅游去[N];亚太经济时报;2006年

2 欣文;云南立法保护纳西族东巴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宋明;看丽江 说东巴[N];凉山日报(汉);2006年

4 本刊编辑部;玉水润泽·物载秋华[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冯霄;丽江惬意 古城堪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冯霄;古城的灵魂在哪里?[N];中国旅游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李秀春 通讯员 洪新梅;拉市农民投身旅游业[N];云南日报;2006年

8 耿鸿江;水,,丽江古城的血液[N];人民长江报;2006年

9 孔润常;纳西族的饮食习俗[N];大众科技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浦美玲;换种方式游云南[N];云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2 赵红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大学;2008年

3 廖冬梅;节日的教育功能探析[D];西南大学;2006年

4 赵鹏;泸沽湖畔走婚文化的当代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7 安尼瓦尔.赛买提;维吾尔民间禁忌研究[D];新疆大学;2001年

8 罗宏才;佛、道造像碑源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琳;纳西族服饰之图腾遗存审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和玉媛;丽江纳西族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3 朱永强;丽江鲁甸新主村纳西族祭天仪式及其功能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张栩宁;丽江乡村生态—地质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5 王勃;丽江古城商业空间与旅游热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6 唐敬举;丽江古城景观空间形态研究[D];西南林学院;2008年

7 聂晓玲;云南丽江旅游业发展中主体“边缘化”现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叶余旦;脱域共同体视角下的“原住民流失”与社区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吴东荣;旅游对接待地文化生态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苏勇军;苏南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92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2092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b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