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家庭暴力防治策略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20 01:02

  本文关键词:家庭暴力防治策略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家庭暴力已成为跨越国界、意识形态、阶级和种族的全球性问题,其危害性不容小视。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到“李阳家暴事件”,家庭暴力一次又一次的引发社会热议,究竟采取何种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制止家庭暴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尽管我国针对家庭暴力案件采取了诸多反家庭暴力措施,但相关数据表明,这些举措并没取得显著效果。 相较于我国,外国很早就开始开展家庭暴力的防治工作,,反家庭暴力司法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都较为深入,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和引入国外有效的反家庭暴力措施对我国反家庭暴力工作的顺利开展大有裨益。笔者针对我国家庭暴力呈现出的多样化趋势,结合对我国反家庭暴力措施的防治困境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反家庭暴力策略。本文正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章:通过分析各个阶段家庭暴力的界定,结合家庭暴力的词语解读,进一步对家庭暴力的基本内涵形成正确认识,明确其与家庭纠纷的界限; 第二章:着重分析家庭暴力的隐秘性特征的成因和危害,揭示家庭暴力难于发现、难于遏制的根源; 第三章:对我国已采取的反家庭暴力措施及其防治困境进行简单分析,阐明各个机构在反家庭暴力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四章:借鉴国外反家庭暴力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对反家庭暴力策略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家庭暴力 隐秘性 防治现状 防治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3.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第一章 家庭暴力的基本内涵10-17
  • 第一节 家庭暴力定义分析10-12
  • 一、 家庭暴力概念的首次界定10
  • 二、 家庭暴力概念修订10-11
  • 三、 家庭暴力的准用条款11-12
  • 第二节 家庭暴力概念的词语解读12-15
  • 一、 家庭暴力中的“家庭”12-13
  • 二、 家庭暴力中的“暴力”13-15
  • 第三节 家庭暴力与家庭纠纷15-17
  • 一、 家庭暴力与家庭纠纷的联系与区别15-16
  • 二、 家庭暴力与家庭纠纷的划分标准16-17
  • 第二章 家庭暴力的隐秘性17-20
  • 第一节 隐秘性成因17-18
  • 一、 家庭暴力的主体关系隐秘17
  • 二、 家庭暴力的暴力形式隐秘17-18
  • 第二节 隐秘性的危害18-20
  • 一、 家庭暴力普遍存在18
  • 二、 家庭暴力的反复性与周期性18
  • 三、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18-20
  • 第三章 家庭暴力防治现状20-31
  • 第一节 已实施的家庭暴力防治措施20-23
  • 一、 受暴人主动对抗家庭暴力20
  • 二、 反家庭暴力立法20-23
  • 三、 建立庇护机构救济受暴人23
  • 第二节 家庭暴力的防治困境及根源23-31
  • 一、 受暴人不配合家庭暴力防治工作23-25
  • 二、 家庭暴力管辖机构推诿责任25
  • 三、 法律对施暴人惩治不力25-28
  • 四、 家庭暴力的干预机制滞后28-29
  • 五、 介入机关处理完毕即终止29
  • 六、 家庭暴力庇护失效29-31
  • 第四章 家庭暴力防治策略完善31-45
  • 第一节 自力救济31-34
  • 一、 开展反家庭暴力宣传32
  • 二、 转变男女不平等的观念32-33
  • 三、 促进就业实现男女平权33
  • 四、 通过心理矫正治疗施暴心理33-34
  • 五、 家庭暴力双方建立沟通机制34
  • 第二节 公力救济34-40
  • 一、 加强反家庭暴力立法35-36
  • 二、 完善家庭暴力案件的司法规定36-38
  • 三、 扩大公安机关的干预权38-39
  • 四、 进行有条件的司法干预39-40
  • 五、 分类惩处施暴人40
  • 第三节 社会救济40-45
  • 一、 改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陈旧观念41
  • 二、 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调解优势41-42
  • 三、 设立社区家庭暴力档案42-44
  • 四、 完善家庭暴力庇护设施44
  • 五、 建立家庭暴力案件回访机制44-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颂光,阎珊珊;发生家庭暴力怎么办[J];湖南农业;2002年15期

2 蒋美华;维护妇女权益 消除家庭暴力[J];文明与宣传;2002年11期

3 ;学人热谈:家庭暴力[J];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03期

4 莫文斌;关于中国农村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钱慧珍,蒋晓华;“家庭暴力”侵害妇女上海300余妇女向妇联求救[J];道德与文明;1994年02期

6 郭晔;家庭暴力我们该做些什么[J];中国妇运;1999年01期

7 黄新春,李瑞青;家庭暴力及其治理对策[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8 未然;唐志;;一份关于家庭暴力的非正式报告[J];中国西部;2001年03期

9 于福龙,金莹莹;简析家庭暴力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2年06期

10 钟健;;家庭暴力“零容忍”[J];生活与健康;200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齐华;;精神家庭暴力中社会性别问题与思考——实证调查中国夫妻间使用/经历嘲笑行为情况[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冉冉;;浅析家庭冷暴力及其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3 许菡若;;刍议我国家庭冷暴力的现状、特点及其危害性[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卢材珍;;家庭暴力现象探微[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5 叶齐华;;家庭暴力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影响中国女性的发展[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唐觐英;;论作为公共讨论的舆论——基于中国转型时期“家庭暴力”议题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燕霞;罗宁;;从女同和女双家暴现状调查看性别和性向歧视[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8 孙苑芳;孙越隆;;关于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思考——贵阳市个案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金桥;;216例家庭暴力受伤妇女伤情鉴定分析[A];江苏省法院系统第七届法庭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行娟;;对家暴施暴者进行教育的心理学基础[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元春 通讯员 余长秀;签发“保护令”禁止家庭暴力[N];深圳特区报;2009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路倩雯;反家暴离我们有多远?[N];光明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袁琳 本报实习生 罗庆雯;透视家庭暴力[N];广西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王瑜;家庭暴力受害者渴望保护伞[N];工人日报;2009年

5 记者 王永钦;经济独立有利于减少家庭暴力[N];中国妇女报;2005年

6 刘小枫;家庭暴力何日不再[N];人民代表报;2004年

7 乔钟;旅西华人家庭暴力增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8 盛晓艳;如何预防对儿童的家庭暴力[N];江苏法制报;2008年

9 ;宁波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N];宁波日报;2008年

10 王海鹰 孙飞;应对家庭暴力需要多部门合力[N];中国社会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杰;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2 柳娜;家庭暴力中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袭:从心理—社会—精神病理—遗传学角度探讨[D];中南大学;2011年

3 张勇;孕期家庭暴力与孕妇心理、产后抑郁、新生儿神经生化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对婴儿认知行为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4 邢红枚;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杀夫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秦志远;论基于性别的家庭暴力的民法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郝军启;1980年代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D];吉林大学;2009年

7 黄宇;婚姻家庭法之女性主义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王向贤;亲密关系中的暴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9 邹韶红;夫妻暴力社会心理高危因素及其预防性心理干预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卡佳图;论马里夫妻制的改革[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晗;家庭暴力行政执法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艳芹;我国家庭冷暴力法律救助措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李洁;关于甘肃省张掖市家庭暴力现象的调查报告[D];兰州大学;2010年

4 徐健;公权力介入家庭暴力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丁彦;论家庭暴力犯罪[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冬然;自我认知和社会支持[D];复旦大学;2010年

7 纪明希(Michelle Jackson);赋权女性[D];南京大学;2011年

8 计鲁昆;论家庭暴力与防治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胡杰;论广西壮族习惯法在家庭暴力中的适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王玲;家庭暴力的界定与法律防控[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家庭暴力防治策略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5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3175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7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