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儿童虐待问题中的权利冲突及其法律控制
本文关键词:家庭儿童虐待问题中的权利冲突及其法律控制
【摘要】:儿童虐待问题历来受到包括联合国有关机构在内的各种国际组织以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所关注。我国儿童虐待问题也尤为严重,尤其是家庭儿童虐待问题极其突出。部分学者也以对儿童虐待问题做过研究,但多集中于部门法领域,包括刑法、民法等,但儿童虐待问题不应局限于专门法律去研究,用法学理论权利冲突的观点分析家庭儿童虐待的权利冲突,理清各主体的权利及权利行使过程中与其它主体权利有何冲突,分析冲突的直接原因和本质原因,最终用权利冲突控制理论推到解决我国家庭儿童虐待中各主体间存在的冲突的办法,从而完善立法,构建完善的儿童保护体系。权利冲突理论模型由四部分构成包括:权利冲突的界定即合法性、正当性权利的冲突;权利冲突的直接原因即法律的模糊和界限不清;权利冲突的本质问题即冲突各方利益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冲突;权利冲突的控制理论即遵循确定价值的位阶、衡量经济效益、公平限制来消除法律模糊,清晰界定各主体的权利,最终解决权利冲突。在家庭儿童虐待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冲突:一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冲突,其中包括父母处罚权与子女生命健康权的冲突,父母的教育权与子女的一般人格权的冲突,父母教育权与子女隐私权的冲突;二是父母和国家之间的权利冲突;三是父母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冲突。产生这些冲突的直接原因是我国针对儿童虐待的相关法律规定的模糊例如对父母教育权、儿童的权利、国家为保护儿童而拥有的权利以及社会成员的监督干预权的模糊规定导致各个权利之间界线不清,从而形成冲突。家庭儿童虐待中各个权利之间产生冲突的本质原因则是父母、子女、国家、社会成员,他们四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立法者在以家族利益为首要考量的家庭本位、更关注个人利益的个人本位和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本位之间价值取向的摇摆。最后,为了控制家庭儿童虐待中各个主体间的权利冲突,在分析美国针对儿童虐待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认为《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反家庭暴力法》的提出虽与本文讨论的家庭儿童虐待行为在范围上有偏差,但对修订专门的有关儿童虐待的立法,明确虐待标准和举报义务人以及完善司法程序等有极大的指引作用。具体来说,控制我国家庭儿童虐待中各主体间权利冲突主要有一下几种方式:一是明确虐待标准即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属于虐待,基于我国国情和法理将我国的虐待标准定为:能够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身体虐待例如严重体罚,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商业剥削等。二是国家和社会成员的正当有序干预,干预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首先是明确举报义务人,可以依据《反家庭暴力法》中规定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救助管理机构、社会福利机构;中小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具有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义务。其次是完善家庭儿童虐待的救济程序,虽然《意见》和《反家庭暴力法》对相关救济程序均有所规定,但南京虐童案的处理结果仍然要我们反思如何能在真正考虑儿童权益的基础上依法解决儿童虐待。三是完善冲突控制后的社会保障,虽然《意见》中规定了民政部门的兜底责任,但是面对我国庞大的儿童群体,仅依赖民政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增设其它政府福利部门和社会儿童福利机构来共同实现对儿童权益的最大保护。
【关键词】:家庭儿童虐待 权利冲突 合法性 法律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前言10-13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范围11
- 1.3 全文体例安排11-13
- 第二章 权利冲突理论模型13-18
- 2.1 权利冲突的含义界定13-14
- 2.2 权利冲突的原因理论14-15
- 2.3 权利冲突的本质问题15-16
- 2.4 权利冲突的控制理论16-18
- 2.4.1 确定价值的位阶16
- 2.4.2 衡量经济效益16
- 2.4.3 公平限制16-18
- 第三章 家庭儿童虐待中存在的权利冲突18-23
- 3.1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冲突18-20
- 3.1.1 父母处罚权与子女生命健康权的冲突18-19
- 3.1.2 父母的教育权与子女的一般人格权的冲突19-20
- 3.1.3 父母教育权与子女隐私权的冲突20
- 3.2 父母和国家之间的权利冲突20-21
- 3.3 父母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冲突21-23
- 3.3.1 普通公民的举报权利与父母教育权的冲突21-22
- 3.3.2 新闻媒体的言论自由与家庭隐私的冲突22-23
- 第四章 家庭儿童虐待中存在权利冲突的原因——法律的模糊23-29
- 4.1 父母教育权的模糊23-24
- 4.2 父母保护儿童权利及义务的模糊24-25
- 4.3 国家保护儿童的权利的模糊25-27
- 4.4 社会成员监督干预权的模糊27-29
- 4.4.1 社会成员干预的必要性27
- 4.4.2 社会成员干预的可行性27-29
- 第五章 家庭儿童虐待中存在权利冲突的本质29-34
- 5.1 权利主体间利益冲突29-30
- 5.2 立法者价值取向摇摆30-34
- 5.2.1 家族本位思想的影响31
- 5.2.2 个人本位思想的影响31-32
- 5.2.3 社会本位思想的影响32-34
- 第六章 家庭儿童虐待中存在的权利冲突的控制34-40
- 6.1 虐待标准的明确34-35
- 6.2 干预职责的明确35-38
- 6.2.1 社会成员的干预职责35-36
- 6.2.2 国家的干预职责36-38
- 6.3 完善冲突控制后的保障38-40
- 第七章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3
-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3-44
- 致谢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宏伟;朱庆锋;;正确对待权利冲突——现象与解决方式之间[J];法学论坛;2006年01期
2 征汉年;陶广峰;;现实的困惑:权利冲突——权利冲突的成因、形式与化解之管见[J];中州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刘洋;;认真的对待权利冲突──以法定权利冲突为视角[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01期
4 黎三保;;权利冲突探析及对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王林;李凡;;权利冲突逻辑结构的理论思辩——以权利冲突界定的“靶式结构”为视角[J];时代法学;2008年03期
6 王林;李凡;;权利冲突逻辑结构的理论思辩——以权利冲突界定的“靶式结构”为视角[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孙媛媛;;试论权利冲突[J];法制与社会;2009年10期
8 刘晓凤;;浅析权利冲突的特征和权利冲突的解决方式[J];法制与社会;2009年07期
9 乐虹;;权利冲突解决路径分析[J];长江论坛;2009年03期
10 乐虹;;权利冲突解决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晏辉;;论商标权利冲突[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2 李娜;;权利冲突解决之法理探析[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4辑)[C];2008年
3 王燕红;;知识产权的重叠保护与权利冲突问题初探[A];专利法研究(1998)[C];1998年
4 谢国保;谌丽;;论森林资源法上的权利与权利冲突[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5 于大江;;企业字号与商标的权利冲突[A];入世后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实务研讨会暨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温彪飞;;权利冲突的困惑与建议——关于专利法23条的理解与适用[A];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二部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刘作翔;权利冲突及解决冲突三原则[N];北京日报;2008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作翔;权利冲突的多样化形态[N];人民法院报;2013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作翔;民间智慧和多样化权利冲突解决机制[N];人民法院报;2013年
4 武汉大学法学院 汪习根 杨汉臣;前瞻:五组权利冲突[N];检察日报;201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 刘作翔;权利冲突何以如此之多[N];检察日报;2002年
6 余公;权利冲突 法治求解[N];法制日报;2014年
7 中国人民大学民法学博士研究生 周晓晨;解决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冲突的法律路径[N];北京科技报;2008年
8 谭华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商标法修改应着力化解权利冲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刘作翔;权利冲突的“正当性、合法性”辨析[N];检察日报;2003年
10 案例编写人 江苏省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 吴名;商标与字号权利冲突纠纷的解决[N];人民法院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潘华志;权利冲突的法理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葛明珍;论权利冲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崔志伟;论不动产上权利冲突及其司法处理[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硕;权利冲突的法理分析与求解[D];黑龙江大学;2005年
2 王林;权利冲突的理论思辨及其法律规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丁含春;论权利冲突[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4 周郑丽;论权利冲突[D];重庆大学;2006年
5 张晓月;权利冲突的成因分析及其解决[D];重庆大学;2006年
6 赵杨;权利冲突之原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汪华;论权利冲突[D];河海大学;2003年
8 张小龙;权利冲突现象及其解决[D];四川大学;2006年
9 韩涛;权利冲突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慧平;论社会转型期的权利冲突[D];河北经贸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37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537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