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我国探望权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14:34

  本文关键词:我国探望权法律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探望权 立法 完善


【摘要】:探望权起源于英美法系。现今各国普遍对其予以立法,但称谓却不尽相同,有称探视与留宿权、会面交流权、探视权、交往权等等,我国则谓之“探望权”。依我国现行《婚姻法》第38条之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这是我国《婚姻法》2001年修正时新增的一项法律制度,此举填补了之前立法上的空白,是对亲子关系的完善,也是离婚救济制度的补充,是谓一大进步。现该制度已运行10余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困境和阻碍,有必要对其进行完善和修改。 全文约3万字,共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探望权制度的基本理论。从学界对探望权不同的定义入手,结合亲权、监护权及抚养权相关概念,对探望权的概念作界定。再从探望权的概念引伸其具有的法律特征及价值。 第二部分:分别从立法和实务两个层面来研究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现状。一方面,从现行的立法出发,剖析探望权主体、客体、行使、中止与恢复、执行等基本内容,同时指出立法背后的学理争议。另一方面,立足实然角度,结合司法实务,归纳和概括探望权制度10余年来在司法适用中的形势变化,包括探望权案件日趋增多、纠纷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等,并列举分析了探望权制度在适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探望权主体范围能否扩大、中止事由如何认定、采用何种法律救济途径等。 第三部分:主要罗列了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关于探望权制度的相关立法例,从中梳理出值得我国借鉴和吸收的内容,包括探望权制度的立法趋势以及不同国家关于探望权主体、行使方式、审判、监督和执行等问题的不同规定。 第四部分:介绍了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立法原则及子女最佳利益原则的相关内容。针对当前面临的困境,明确探望权制度的立法原则为子女最佳利益原则;再从完善和调整的角度,提出一系列积极的建议和对策:扩大探望权的主体范围、尊重和采纳子女的意见、建立探望权委托行使制度、明确探望权中止的法定事由、肯定探望权行使的新方式、健全权利行使保障机制。
【关键词】:探望权 立法 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3.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
  • 第一章 探望权制度概述10-16
  • 第一节 探望权的涵义与界定10-13
  • 一、 探望权的涵义10-11
  • 二、 探望权的界定11-13
  • 第二节 探望权的特征13-14
  • 一、 探望权是身份权13
  • 二、 探望权是权利义务的结合13-14
  • 三、 探望权不得由当事人擅自放弃14
  • 第三节 探望权制度的价值14-16
  • 一、 增设探望权,体现法律介入的正当性和必要性14-15
  • 二、 增设探望权,是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一方行使监护权或者亲权的具体化15
  • 三、 增设探望权,是离婚救济制度完善的体现15-16
  • 第二章 我国探望权制度之立法与实务分析16-29
  • 第一节 我国探望权制度之立法16-21
  • 一、 探望权的主体16-17
  • 二、 探望权的客体17
  • 三、 探望权的行使17-19
  • 四、 探望权的中止与恢复19-20
  • 五、 探望权的执行20-21
  • 第二节 我国探望权制度之实务分析21-29
  • 一、 司法实践中探望权案件的基本情况21-23
  • 二、 司法实践中探望权案件面临的困境23-29
  • 第三章 国外探望权制度的启示与借鉴29-34
  • 第一节 国外探望权制度的立法例29-32
  • 一、 美国法29-30
  • 二、 英国法30
  • 三、 澳大利亚法30-31
  • 四、 德国法31
  • 五、 法国法31-32
  • 第二节 国外探望权制度之启示32-34
  • 一、 子女本位理念的普遍确立32
  • 二、 对父母子女以外的第三人作为探望权主体的不同规定32-33
  • 三、 对探望权行使方式的不同立法模式33
  • 四、 由专门的司法审判机构负责处理探望权案件33
  • 五、 更多司法资源促进探望权案件的公正处理33-34
  • 六、 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探望权行使的监督与执行34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探望权制度的构想34-43
  • 第一节 明确探望权制度的立法原则34-36
  • 第二节 完善探望权制度的对策36-43
  • 一、 扩大探望权的主体范围36
  • 二、 尊重和采纳子女的意见36-37
  • 三、 建立探望权委托行使制度37-38
  • 四、 明确探望权中止的法定事由38-39
  • 五、 肯定探望权行使的新方式39-40
  • 六、 健全权利行使保障机制40-43
  • 结束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后记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晓青,王红梅;和谐社会建设中探望权制度的完善[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5年04期

2 佟丽华;离婚了,父母还享有探望权[J];少年儿童研究;2003年06期

3 赵敏,余荣红;应明确子女为探望权的权利主体——兼评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立法宗旨[J];前沿;2005年05期

4 管人庆;我国婚姻法上探望权制度之评析[J];理论界;2004年02期

5 倪春南,闵振华;探望权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J];人民司法;2002年09期

6 温如林;离婚后,监护人不允许另一方行使探望权,应如何处理?[J];人民司法;2002年10期

7 ;法律顾问[J];湖南农业;2003年01期

8 曾静;探望权若干问题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姜虹;探望权性质初探[J];求实;2004年S4期

10 许晓辉;对婚姻法中有关探望权规定的思考[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跃;代世萤;;《司岗里》传说与佤族婚姻家庭形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2 倪洪涛;;论离婚登记撤销判决的效力辐射——由一起行政登记纠纷引发的思考[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袁承东;;黔南自治州民族立法20年[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4 张德昌;石修华;;民族婚俗与婚姻法律冲突的司法调整——论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婚姻案件审理的规范化方向[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5 刘冉冉;;浅析家庭冷暴力及其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6 谭元辉;石修华;;北部侗族婚姻和继承文化的司法保护调和探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7 李长凤;;浅谈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8 路涛;;论夫妻间的民事代理行为[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9 余文群;;试论婚内侵权损害赔偿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10 霍骞;;论夫妻婚内侵权的民事责任[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维松;离婚了,要合法行使探望权[N];广西政法报;2003年

2 俞海虹;隔代探望权应否得到法律保护[N];江苏经济报;2008年

3 向阳;探望权及其强制执行[N];天津政法报;2008年

4 顾健 黄前;浅议探望权的执行[N];江苏经济报;2009年

5 广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杨芳 长沙铁路运输法院 杨才清;探望权纠纷强制执行途径[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郑慧;离婚后探望权如何行使[N];江苏经济报;2010年

7 钱鹏瑛 田玉峰;扩大“探望权”主体刍议[N];江苏经济报;2011年

8 刘文基;离婚父母对子女仍有探望权[N];甘肃日报;2003年

9 王爱林 科区法院;浅析探望权执行难的成因及对策[N];通辽日报;2010年

10 陈生祥;探望权:你不能剥夺![N];山西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燕;性别变更的法律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周由强;当代中国婚姻法治的变迁(1949—2003)[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李飞龙;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农村婚姻与家庭研究(1950-1985)[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4 蒋梅;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妇女权益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雯莉;劳燕分飞为哪般?[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朱丽娟;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a

本文编号:821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821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4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