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金融法论文 >

民国时期农业保险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4 10:02
  晚清时期,保险制度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随着农村问题和“以农救国”思潮的出现,引起了当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为了解决农村问题,提出了“复兴农村”的口号,并把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新兴的农村经济制度,运用到农村复兴事业,并在部分地区推广。因此,农业保险思想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农业保险对民国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推广区域和时间受到限制,再加上处于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时期,其作用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主要从国家、社会和农民三个层面研究了农业保险思想的引入和传播、国民政府的介入和推动、银行农业保险事业和农业保险组织机构运行方式、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接受和选择及农业保险的效果等问题。它有助于人们认识民国时期农业保险思想的发展脉络,而且有利于人们了解农业保险在当时的实际运作及其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为现代农业保险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 

【文章来源】:赣南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农业保险推行的必要性
        二、农业保险推行的困难及其解决办法
        三、农业保险经营方式的选择
        四、农业保险首办险种的争论
        五、民国时期农业保险实践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多学科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四节 研究特色和创新
第二章 民国时期农业保险推行的原因
    第一节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一、农业遭受自然和社会风险
        二、农业经营缺乏弹性
    第二节 农村复兴的呼声
    第三节 国外农业保险制度
        一、国外农业保险制度
        二、国外农业保险制度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农业保险思想的引进与传播
    第一节 晚清农业保险思想的引进
    第二节 民国时期农业保险思想的传播与研究
    第三节 近代农业保险思想引进与传播的特点
        一、指导思想由引进先进理念到农村复兴
        二、传播主体由知识分子到政府官员
        三、传播媒介由大众传媒到学术期刊
        四、传播途径由理论传播到实践传播
    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推进农业保险的政策和行动
    第一节 农业保险法规和办法的颁布
    第二节 政府关于农业保险的选择
        一、农业保险经营方式的选择
        二、农业保险推行险种的选择
    第三节 政府介入与推进农业保险
        一、地方政府经营农业保险
        二、中央政府经营农业保险
第五章 银行的农业保险行为
    第一节 银行开办农业保险的原因
    第二节 银行农业保险事业
        一、银行专业化前的农业保险事业
        二、银行专业化后的农业保险事业
    小结
第六章 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态度和选择
    第一节 认识不足,农民误解与逃避
    第二节 农民兴趣与信仰增高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京民国政府农村家畜保险问题研究:基于政府与农民的视角[J]. 曾耀荣,林君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2]法国农业互助保险运行机制对我国的启示[J]. 郑军,文毅.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6(04)
[3]中国近代保险史研究的两个难题[J]. 丁霞.  保险研究. 2015(11)
[4]试论城乡背离化进程中的乡村危机——关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危机问题的辨析[J]. 王先明.  近代史研究. 2013 (03)
[5]民国时期我国农民风险应对机制探析[J]. 曹振纲,马小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6]近代乡村社会的贫困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贷款[J]. 曾耀荣.  人文杂志. 2010(02)
[7]国民政府时期农业保险合作思想与实践[J]. 朱华雄,王芸.  经济思想史评论. 2007(02)
[8]民国时期江西临川的耕牛保险[J]. 赵珂.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9]国外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及扶持政策[J]. 丁少群,庹国柱.  世界农业. 1997(08)



本文编号:3264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3264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a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