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金融法论文 >

中国融资租赁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2 07:35
  融资租赁,作为现代租赁的高级表现形式,19世纪发端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现已成长为继信贷之后,与证券并驾齐驱的第二大融资工具。融资租赁是金融业高度发达之后,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在信贷方面逐渐渗透并融合的产物,它的发展直接缓解了科技进步和设备落后之间的矛盾。相比早前的融资租赁业务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合同法》、《物权法》、《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与融资租赁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出台无疑已经为融资租赁业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仅凭这些法律制度依然无法全面应对租赁行业的快速发展出现的所有问题。本文试图综合采用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结合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2月24日颁布的《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对融资租赁相关的法律制度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文第一章主要对融资租赁和传统租赁的概念、融资租赁的主要交易类型、融资租赁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进行介绍。由于融资租赁属于一种新型交易结构,不同部门对于融资租赁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通过将融资租赁与传统租赁进行对比,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融资租赁的交易实质。第二章对融资租赁的法律关系和法律性质进行了深入解析。融... 

【文章来源】: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第2章 融资租赁概论
    2.1 融资租赁的涵义
        2.1.1 融资租赁的定义
        2.1.2 融资租赁的特征
    2.2 融资租赁的主要类型
        2.2.1 直接租赁
        2.2.2 转租赁
        2.2.3 售后回租
        2.2.4 杠杆租赁
        2.2.5 厂商租赁
    2.3 中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历程
        2.3.1 快速成长期(1981 年~1987 年)
        2.3.2 行业整顿期(1988 年~1998 年)
        2.3.3 法制建设期(1999 年~2003 年)
        2.3.4 恢复活力期(2004 年~至今)
第3章 融资租赁法律关系与法律性质探究
    3.1 融资租赁的法律关系分析
        3.1.1 融资租赁合同的特征
        3.1.2 融资租赁合同的主体
        3.1.3 融资租赁合同的客体
        3.1.4 融资租赁合同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3.2 融资租赁法律性质的争论与探讨
        3.2.1 租赁契约说
        3.2.2 货币借贷说
        3.2.3 动产担保交易说
        3.2.4 保留所有权的分期付款买卖说
        3.2.5 四种交易学说的理解与解析
第4章 国外融资租赁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启示
    4.1 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制定的法律制度
    4.2 美国融资租赁法律制度
        4.2.1.立法模式
        4.2.2 监管模式
    4.3 德国融资租赁法律制度
        4.3.1.立法模式
        4.3.2 监管模式
        4.3.3 租赁物的范围和登记制度
    4.4 韩国融资租赁法律制度
        4.4.1.立法模式
        4.4.2 监管模式
        4.4.3 租赁物的范围及租赁物所有权保护
    4.5 日本融资租赁法律制度
        4.5.1 立法模式
        4.5.2 监管模式
    4.6 国外融资租赁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第5章 我国融资租赁法律制度的现状与不足
    5.1 我国融资租赁法律制度现状
        5.1.1 交易规则法律制度
        5.1.2 行业监管法律制度
    5.2 我国融资租赁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5.2.1 监管制度问题
        5.2.2 租赁登记制度问题
        5.2.3 善意取得制度问题
        5.2.4 租赁物取回权问题
第6章 我国融资租赁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6.1 完善审批和监管制度
    6.2 完善租赁登记制度
    6.3 完善善意取得制度
    6.4 完善租赁物取回占有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296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3296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a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