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金融法论文 >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01:15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已发生了多次各种形式的金融危机,它们对世界经济以及国际金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在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整合趋势日益显著的今天,任何地区金融危机都可能触发连锁反应。近期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深远的,包括中国金融在内的世界金融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尤其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政府,都采取各种措施来拯救本国的金融业。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如投入四万亿资金扩大内需、财政部千亿元减税规模等等。然而,资金短缺的现象可能暂时缓解,但仍然无法满足经济的长期需要。特别在农村地区,农村民间金融的异常活跃对整个金融体系增加了不安定因素,如何协调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的关系,关键就是把握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的价值理念。 为加强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本研究在借鉴相关国家和地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经验的基础上,以法学为主要视角,辅之其他学科如经济学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本研究首先对农村民间金融监管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法学方面运用了金融发展权理论、金融安全与效率统一理论、金融自由与秩序统一理论;经济学方面运用了金融外部性理论、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从法学和经济学的双重视角,对农村民间金融监管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为研究我国当前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对策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研究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制度历史沿革和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制度历史沿革分为排斥停滞阶段、过分管制阶段、逐步放开阶段和规范引导阶段;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包括监管主体与监管对象不明确、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混乱、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缺失、监管责任和救济制度缺失等。 再次,考察典型国家和地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通过考察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孟加拉、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现状,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农村民间金融法律监管进行共性与差异性对比分析,从而为我国的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借鉴。得出以下借鉴结论:明确农村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完善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坚持“适当监管与放松管制”理念等。 最后,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构建中首先应确立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理念、监管目标、监管原则。选择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模式时,应针对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特点,构筑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即国家的外部监管、农村民间金融业的行业自律管理和农村民间金融组织自身的管理制度。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具体法律制度构建主要包括:监管主体法律制度、监管对象法律制度、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市场退出法律制度、信息披露法律制度、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监管责任法律制度和监管救济法律制度等。 本论文希望能够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立法和执法的参考,以确保农村民间金融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民间金融 金融发展权 和谐理念 适当监管与放松管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2.28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1 导言12-21
  • 1.1 研究缘起12-13
  • 1.1.1 问题的提出12
  • 1.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3
  • 1.2 文献综述13-17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3-15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5-17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缺陷17
  •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17-21
  • 1.3.1 研究方法17-18
  • 1.3.2 研究路线18
  • 1.3.3 论文框架18-19
  • 1.3.4 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难点19-21
  • 2 农村民间金融监管理论基础21-30
  • 2.1 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概述21-23
  • 2.1.1 农村民间金融的概念与形式21-22
  • 2.1.2 农村民间金融监管的概念22-23
  • 2.2 农村民间金融监管的必要性23-26
  • 2.2.1 农村民间金融风险分析23-24
  • 2.2.2 农村民间金融风险成因分析24-25
  • 2.2.3 农村民间金融监管的必要性25-26
  • 2.3 农村民间金融监管的基础理论26-30
  • 2.3.1 法学理论26-28
  • 2.3.2 经济学理论28-30
  • 3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制度历史沿革和存在的问题30-36
  • 3.1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制度历史沿革30-33
  • 3.1.1 排斥停滞阶段30
  • 3.1.2 过分管制阶段30-31
  • 3.1.3 逐步放开阶段31-32
  • 3.1.4 规范引导阶段32-33
  • 3.2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33-36
  • 3.2.1 监管主体与监管对象不明确33
  • 3.2.2 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混乱33-34
  • 3.2.3 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缺失34-35
  • 3.2.4 监管责任和救济制度缺失35-36
  • 4 典型国家和地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分析与借鉴36-45
  • 4.1 发达国家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制度考察36-38
  • 4.1.1 美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分析36
  • 4.1.2 日本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分析36-37
  • 4.1.3 法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分析37-38
  • 4.2 发展中国家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制度考察38-40
  • 4.2.1 印度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分析38
  • 4.2.2 孟加拉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分析38-39
  • 4.2.3 韩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分析39-40
  • 4.3 台湾地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制度考察40
  • 4.4 不同国家和地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共性和差异性分析40-42
  • 4.4.1 农村民间金融监管共性分析40-41
  • 4.4.2 农村民间金融监管差异性比较41-42
  • 4.5 典型国家和地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42-45
  • 4.5.1 明确农村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43
  • 4.5.2 完善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43-44
  • 4.5.3 坚持“适当监管与放松管制”理念44-45
  • 5 构建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理念、目标及原则45-55
  • 5.1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理念45-48
  • 5.1.1 适当监管与放松管制理念45
  • 5.1.2 和谐与创新理念45-46
  • 5.1.3 安全与效率相统一理念46-48
  • 5.2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目标48-51
  • 5.2.1 维护我国整体金融秩序的稳定48-49
  • 5.2.2 促进农村金融公平有效的竞争49
  • 5.2.3 规范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行为49-50
  • 5.2.4 保护农村借贷主体的利益50-51
  • 5.3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原则51-55
  • 5.3.1 竞争性监管与安全性监管并重原则51-52
  • 5.3.2 预防性监管与补救性监管并重原则52
  • 5.3.3 外部监管与自我约束相结合原则52-53
  • 5.3.4 独立监管与监督权力约束相结合原则53-55
  • 6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55-67
  • 6.1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的模式选择55-58
  • 6.1.1 纵向上构建“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55-57
  • 6.1.2 横向上实施分类监管57-58
  • 6.2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具体法律制度构建58-67
  • 6.2.1 监管主体法律制度58-59
  • 6.2.2 监管对象法律制度59-60
  • 6.2.3 市场准入法律制度60-61
  • 6.2.4 市场退出法律制度61
  • 6.2.5 信息披露法律制度61-62
  • 6.2.6 风险防范法律制度62
  • 6.2.7 监管责任法律制度62-63
  • 6.2.8 监管救济法律制度63-67
  • 7 结语67-69
  • 7.1 研究结论67
  • 7.2 具体对策67-68
  • 7.3 研究展望68-69
  • 参考文献69-73
  • 致谢73-74
  • 附录174-77
  • 附录277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娜;林卓;;国外民间金融法制化模式的借鉴和启示——基于法律监管视角[J];中外企业家;2012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皓;民间借贷的意思自由和国家强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2 郭广卿;赵红兵诉李武借款纠纷的案例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3 卢少阳;我国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武春霞;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促进问题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2年

5 孙旭民;反高利贷法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彭拥军;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钱德敏;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探析[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59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3359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9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