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金融法论文 >

电子票据法律规则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19:21

  本文关键词:电子票据法律规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立足于电子票据仍然是票据的基本认识,以票据流通作为分析视角,主要结合我国《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规定,遵循电子票据对传统票据规则的遵守、变通、排斥和新要求四个逻辑顺序,介绍分析我国目前电子商业汇票的主要规则,提出电子票据法律制度完善和构建的建议。 第一章:电子票据基本概念与法律规范的基本状况。从认识电子票据概念入手,分析探讨电子票据与传统纸质票据、电子货币和电子支付的区别,梳理权利证券化发展路径,最终从理论上明确:这种变化是权利的载体发生了变化,而非权利本身发生实质性变化,电子票据的本质仍然是权利证券化的表现;其次用图表的形式清晰地描绘我国目前运行的电子商业汇票基本运行流程和结构;最后介绍了各国及地区电子票据法律规范的基本状况。 第二章:电子票据对传统票据规则的遵守。电子票据虽然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仍然遵守传统票据法的基本规则。首先分析电子票据的书面形式认定及审查。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适用功能等同原则,书面形式表现可以扩展到电子数据,电子票据的形式仍然符合票据形式性和文义性要求。其次,明确电子票据当事人的认定及权利划分。电子票据相对于纸质票据,当事人人数增加,但是其权利义务变化不大。最后关于电子票据签名规则。电子签名虽然不属于纸质票据的基本签章方式,但是根据电子签名法的相关规则,认定其为票据法上的签章没有法律障碍。 第三章:电子票据对传统票据规则的变通。首先介绍了出票和承兑规则的变通,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出票行为是可逆的以及承兑行为变成出票完成的前置程序,承兑行为对出票行为的影响增大;其次,付款提示及审查规则的变通。我国的电子商业汇票规则中,不仅提示付款期限延长到1年,提示付款的效力也发生变化。形式审查的一部分内容消失,另一部分时间提前,且审查人变为票据交换系统。善意付款的范围扩大,恶意的认定中不再包含重大过失的内容。最后,公示规则与票据权利取得规则的变通。电子商业汇票的票据行为在多数情况下是不涉及独立性问题,对于合法性而言,《票据法》没有涉及,而电子商业汇票则有所要求。票据交换系统登录与电子信息传送共同构成了电子票据的交付方式,这一变化的意义在于使电子票据权利的取得时间更加精确化。 第四章:电子票据对传统票据规则的排斥。首先,票据权利行使的方式与处所规定不再适用。电子票据完全在网络之中运行,传统票据法中对票据权利行使处所,即实际出示票据以彰显票据权利之处所的规定没有适用的余地。其次,票据权利被侵害和丧失救济方式不再适用。由于票据交换系统成为“票据池”,使电子票据不存在绝对丧失的情况,仅仅存在相对丧失,使传统的公示催告、挂失止付不能发挥真正的救济作用。而通过控制电子签章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已经不在传统的救济方式之列,不能够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票据救济”。最后,票据上不存在伪造变造问题。电子票据的票面要素已经提前预置,无权限之人不能够对票面要素进行任何更改,不存在票据变造的情况。另外,电子签章不能够像传统签名或者盖章那样进行实物的模仿和伪造,安全性极高,因此可以认为电子票据中也不存在票据伪造的情形。 第五章:电子票据对传统票据规则提出的新要求。这部分属于电子票据自身独有的规则。首先,信息查询与登记功能的启用与开发,不但使必要记载事项更加明晰和强制,也在制度上完善了我国商业信用的发挥,弥补了票据无因性制度的负面影响。其次,是电子认证机构的地位与法律责任。在电子票据中,由于认证机构的过错造成不真实签名,其要承担侵权责任,并且根据现有对认证机构的立法,其承担责任的原则是过错推定归责原则。关于赔偿范围,建议引入最高限额的限制。最后是电子设备故障的责任承担。电子设备故障的责任在传统票据法中并不存在,但是法律上这种责任是不能够被忽视的。主要探讨了电子设备故障责任中的归责原则以及我国目前预防处理网络危机的应急预案。 第六章:我国电子票据法律制度构建与完善。首先,关于电子票据法律制度规范模式选择与立法原则,立足于功能的视角,由于短时期内,电子票据和纸质票据还将共存一段时间,所以本文认为应分两步走:第一,整合《票据法》、《电子签名法》和《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的原则规定和基本精神,完善《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管理办法》等在内的一系列配套制度,,明确电子票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规范系统的准入、退出、运营、监管和危机处置。第二,在整合已有法律的基础上,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出台我国电子票据法。
【关键词】:电子票据 权利证券化 票据法规则的遵守 票据法规则的变通 票据法规则的排斥 票据法规则的新要求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287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6
  • 引言16-29
  • 一、 问题的提出17-18
  • 二、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18-26
  • (一) 电子票据的概念18-19
  • (二) 电子票据的特性与运行结构19-22
  • (三) 电子票据对我国票据法的影响22-24
  • (四) 我国未来票据法修订的主要建议24-26
  • 三、 论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观点26-29
  • 第一章 电子票据的基本概念与法律规范的基本状况29-69
  • 第一节 电子票据的概念、本质与特征29-45
  • 一、 电子票据的概念30-33
  • 二、 电子票据的本质——权利证券化33-35
  • 三、 电子票据的特征35-37
  • 四、 电子票据与其他支付工具的比较37-40
  • 五、 电子票据经济性功能的提升40-45
  • 第二节 我国电子票据的结构与运行45-62
  • 一、 电子票据的结构化支持45-49
  • 二、 我国商业银行电子汇票主要流程实例49-58
  • 三、 我国电子商业汇票与纸质票据基本规则的比较58-62
  • 第三节 各国及地区电子票据法律制度的基本状况62-69
  • 一、 域外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电子票据的法律规定63-66
  • 二、 域外电子票据的立法原则66-69
  • 第二章 电子票据对传统票据规则的遵守69-88
  • 第一节 电子票据的书面形式认定及审查69-75
  • 一、 票据必须书面形式认定的理由69-71
  • 二、 权利电子化时代“合并原则”的应用71-73
  • 三、 票据原件要求73-75
  • 第二节 电子票据当事人的认定及权利划分75-80
  • 一、 我国电子票据的法律主体75-77
  • 二、 网上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权利义务77-79
  • 三、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与用户之间的权利义务79-80
  • 四、 电子票据交换中心与网上银行之间的权利义务80
  • 第三节 票据签章规则80-88
  • 一、 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81-82
  • 二、 电子签名能够构成票据法上的签章82-85
  • 三、 电子签名成立票据签章的构成要件85-88
  • 第三章 电子票据对传统票据规则的变通88-113
  • 第一节 出票与承兑行为的变通89-96
  • 一、 出票行为规则的变通89-91
  • 二、 承兑行为法律地位与规则的变通91-96
  • 第二节 付款提示及审查规则的变通96-105
  • 一、 付款期限及提示付款规则的变通96-98
  • 二、 电子票据付款的审查规则变通98-101
  • 三、 电子票据中善意付款范围扩张101-103
  • 四、 电子商业汇票的临时支付:贴现程序更为严格103-105
  • 第三节 公示规则与票据权利取得规则的变通105-113
  • 一、 电子票据的交付公示105-106
  • 二、 电子票据权利取得的变通106-113
  • 第四章 电子票据对传统票据行为规则的排斥113-122
  • 第一节 票据权利行使的方式与处所规定不再适用113-115
  • 一、 电子票据仍需提示113-114
  • 二、 提示方式和处所发生改变114-115
  • 第二节 票据权利被侵害和丧失的救济方式不再适用115-119
  • 一、 权利被侵害的表现形式和救济手段变化115-116
  • 二、 票据丧失的表现形态和救济方法变化116-119
  • 第三节 票据上不存在伪造变造问题119-122
  • 一、 电子票据上不发生伪造和变造119-120
  • 二、 电子签名错误或被盗取转化为电子认证机构或系统责任120-122
  • 第五章 电子票据对传统票据规则提出的新要求122-145
  • 第一节 信息查询与登记功能的启用与开发122-127
  • 一、 电子商业票据系统支付信用信息查询122-123
  • 二、 电子票据信息查询123-124
  • 三、 纸质商业汇票登记124-126
  • 四、 纸质商业汇票查询126-127
  • 第二节 电子认证机构的地位与法律责任127-138
  • 一、 电子认证127-129
  • 二、 电子认证机构的法律性质129-131
  • 三、 电子认证机构的法律职能131-133
  • 四、 电子票据中错误认证的责任承担133-138
  • 第三节 电子设备运行故障的法律救济138-145
  • 一、 产生电子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138-139
  • 二、 电子设备故障的民事责任承担139-141
  • 三、 目前我国央行和各商业银行网络故障的危机处置预案141-145
  • 第六章 我国电子票据法律制度的构建145-154
  • 第一节 电子票据法律制度规范模式选择与立法原则145-149
  • 一、 基于功能的视角:我国电子票据立法模式选择145-148
  • 二、 我国电子票据的立法原则148-149
  • 第二节 我国电子票据法律制度的基本构成与完善建议149-154
  • 一、 我国电子票据法律制度的规范形式149-152
  • 二、 建议修改我国《票据法》的相关制度152-153
  • 三、 建议在《票据法》中另行增加“电子票据”一章153-154
  • 结语154-156
  • 参考文献156-167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姝;;电子票据法律制度研究[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2 李良 ,陈晓红;电子支票的法律问题探讨[J];银行家;2004年08期

3 熊志海;论电子认证的若干法律问题[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肖小和;汪办兴;;中国电子商业汇票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金融论坛;2011年05期

5 弋t

本文编号:382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382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2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