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金融法论文 >

论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17-05-21 07:51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体系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十多年来,我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随之而来的网络购物等电子商务逐渐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宏观上的支付清算体系也在进行着变革。由于网络交易不同于传统的贸易,双方当事人并非见面交易,承担“交易双方的中介”角色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运而生,创设出支付网关模式、电子平台担保模式等交易通道,通过交易环节的设置(比如在收到买方付款后方才通知卖方发放货物以及在买方确认收货后再将钱款付给卖方)保障了买卖双方的交易可以安全地、高效地完成。第三方支付为消费者提供了资金支付和结算的渠道,诚然是金融创新的体现,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随之而来的各种风险,第三方支付要想在金融创新的风雨中仍然在法制规范的轨道上发展,金融监管就必须与时俱进。如今我国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中存在以下障碍:其一,究竟这种新型支付机构为何性质颇受争议,对其法律性质的确认直接关系到应当对支付平台设置怎样的准入门槛以及采取怎样的监管措施,因此认定其法律性质为根本。人民银行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纳入“非金融机构”的范畴,但认为此类支付平台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的呼声不绝于耳,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判定其为怎样的性质值得考究;其二,沉淀资金的问题一直饱受关注,除却支付宝资金在银行存管,并不直接接触客户资金外,很多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收到买方资金到付给卖方中间时间段实际上控制着沉淀资金,而沉淀资金只是买方交由第三方支付平台保管的资金,因此这些资金应当归为客户所有,相应地,客户也享有收益权。但实践中对该资金如何处理却不明晰,应当采取银行托管的措施,不允许第三方支付机构使用;还是采取在消费者允许的情况下赋予支付机构适当使用的权利从而促进资金的保值增值和合理流动还未论定;其三,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刑法层面上业已成为洗钱或者是逃税的工具,对其鉴别的义务应当配置给何者,如何对该现象进行规制也成为时下讨论的热点。本文各部分沿着如下思路而作:第一部分从第三方支付的基础知识入手,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阐述,结合了几种交易模式的流程和特点,分析了三类主体间的法律关系。经过内在含义的剖析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支付平台主要有支付网关模式、信用中介模式和交易平台支持的支付网关模式三种模式,解析不同模式特点和流程的差异能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支付流程中涉及的关系,如买卖合同关系、委托合同关系、资金保管关系等,这一部分为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探讨了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以数据说话,从其规模和发展态势上分析,意识到第三方支付将在我国金融市场大繁荣的环境下发挥举足轻重的效用,并围绕《非金融机构支付管理办法》,探讨了我国现行立法规定、监管体系和监管机构,指出现有监管体系的不足在于缺乏针对性强的监管法律、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沉淀资金利息的归属不明确、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完善、金融犯罪打击面过窄等,将这些不足作为提出建议的起点。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美国、欧盟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第三方支付监管制度,介绍了域外的第三方支付监管模式、监管的准则、市场准入、沉淀资金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意图借鉴域外制度,探求出适宜中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监管轨制。总结归纳各国的先进经验,联系我国的实际,发现不同国家监管模式、监管立法和监管措施中适合我国的部分,这些经验为后文笔者提出我国的监管体系构建思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第四部分则详细设想了我国的第三方支付监管法律体系理当怎么构建。支付机构本身要先加强自律管理,健全企业内部的信用体系和实时监控系统,同时行业协会也应辅助监管,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明确第三方支付中相关问题,完善第三方支付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增强沉淀资金管理,加大金融不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化解市场风险,构建起以央行为核心、银监会、税务部门和工信部门等协同配合的第三方支付法律监管体系。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监管体系 非银行金融机构 法律风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28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导言9-16
  • 一、问题的提出9-10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10
  • 三、文献综述10-14
  • 四、主要研究方法14
  • 五、论文结构14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14-16
  • 第一章 第三方支付概述16-25
  • 第一节 第三方支付概念匡定16-17
  • 一、第三方支付的内涵界定16
  • 二、第三方支付的外延界定16-17
  • 第二节 第三方支付平台运营模式17-20
  • 一、支付网关模式17-18
  • 二、信用中介模式18-20
  • 三、电子交易平台支持(不含担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网关模式20
  • 第三节 第三方支付的交易主体及相关法律关系20-25
  • 一、买方和卖方之间的法律关系21
  • 二、第三方平台和用户之间的法律关系21-23
  • 三、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23-25
  • 第二章 第三方支付平台现状与存在问题探析25-33
  • 第一节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分析25-26
  • 第二节 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现状26-28
  • 一、第三方支付监管体制26-28
  • 二、第三方支付监管机构28
  • 第三节 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存在的问题28-33
  • 一、欠缺针对性强的监管法律29
  • 二、沉淀资金利息的归属不明确和使用规则缺失29-30
  •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完善30-31
  • 四、第三方支付外资准入和退出保障机制不明确31
  • 五、金融犯罪打击面过窄31-33
  • 第三章 域外第三方支付法律监管制度比较研究33-43
  • 第一节 美国经验33-37
  • 一、监管模式——功能性监管33-34
  • 二、监管原则——最低限度原则34
  • 三、市场准入34-35
  • 四、沉淀资金管理35-36
  • 五、消费者权益保护36
  • 六、金融犯罪监管36-37
  • 第二节 欧盟经验37-40
  • 一、监管模式——机构监管37-38
  • 二、监管原则——审慎监管原则38
  • 三、市场准入38-39
  • 四、沉淀资金管理39
  • 五、消费者权益保护39-40
  • 六、金融犯罪监管40
  • 第三节 亚洲国家和地区40-41
  • 第四节 小结41-43
  • 第四章 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43-52
  • 第一节 行业自律先行43-44
  • 一、增强自身管理,提升支付公司综合竞争力43
  • 二、健全支付公司内部信用体系,从根源防范风险43-44
  • 三、完善用户信息认证制度,规范交易行为44
  • 四、建立并完善行业协会制度44
  • 第二节 建立以央行为核心的监管体系44-46
  • 一、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法律地位44-45
  • 二、建立以央行为核心的第三方支付监管体系45-46
  • 三、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退出机制46
  • 第三节 规范沉淀资金及其利息使用46-49
  • 一、明确消费者对沉淀资金及其孳息的所有权46-47
  • 二、明确客户备付金可投资范围和利息的使用方法47-48
  • 三、设立备付金银行48
  • 四、建立并实行存款延伸保险制度48-49
  • 第四节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49-50
  • 一、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49
  • 二、加强规范格式条款,适度倾斜保护49-50
  • 三、规定客户未授权支付的责任承担50
  • 第五节 完善金融犯罪立法,防范刑事犯罪50-52
  • 一、对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洗钱行为的规制50-51
  • 二、对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信用卡套现行为的规制51
  • 三、对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赌博行为的规制51-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7
  • 后记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莉莎;;论第三方支付的洗钱风险及其法律监管[J];金融与经济;2012年01期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体系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2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382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2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