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金融法论文 >

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分析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11 08:56
  产学研协同创新就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等协同创新主体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发挥各自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协同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渐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攻克技术难题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研究,不仅可为政府完善现有政策、制定新政策提供参考,也可为营造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深度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提出有效建议。本研究以1978-2015年国务院及其各部委颁布的1521条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年度政策文本分布、效力级别的政策文本分布、发文主体的政策文本分布及发文部门的政策文本分布四个方面对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其次,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参考学者们的研究确定政策工具划分的操作性定义,采用内容分析法编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量化准则,构建了基于政策工具的二维政策分析框架,探究现有政策体系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以政策工具的分类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发放、收集、整理问卷,验证问...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产学研协同创新
        1.2.2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创新点
2 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文本的统计分析
    2.1 概念界定与文本选择
    2.2 政策文本的统计分析
        2.2.1 不同年份的政策文本分布
        2.2.2 不同效力级别的政策文本分布
        2.2.3 不同发文主体的政策文本分布
        2.2.4 不同发文部门的政策文本分布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政策工具与政策强度的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量化分析
    3.1 政策文本的分析维度
        3.1.1 政策工具维度
        3.1.2 政策强度维度
    3.2 政策文本的分析框架构建
    3.3 政策文本的量化处理与分析
        3.3.1 政策工具维度的量化处理与分析
        3.3.2 政策强度维度的量化处理与分析
    3.4 政策文本的量化结果分析
        3.4.1 供给型政策数量过溢,供给型政策强度有待加强
        3.4.2 环境型与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应用存在不足
        3.4.3 部分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被忽视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的实证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数据收集
    4.3 问卷数据的统计描述
    4.4 信度、效度检验与因子分析
        4.4.1 效度检验与因子分析
        4.4.2 信度检验
    4.5 政策评价
        4.5.1 政策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4.5.2 政策评价指标的权重--熵值法
        4.5.3 政策指标综合得分
    4.6 政策的实证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果对比分析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5.1.1 研究结果的总体对比分析
        5.1.2 供给型政策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5.1.3 环境型政策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5.1.4 需求型政策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5.2 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5.2.1 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文本统计分析提出的对策建议
        5.2.2 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量化分析提出的对策建议
        5.2.3 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实证分析提出的对策建议
        5.2.4 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供给型政策提出的对策建议
        5.2.5 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环境型政策提出的对策建议
        5.2.6 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需求型政策提出的对策建议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本文编号:3862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3862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d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