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后逃逸或然性复合情节的思考
本文选题:肇事逃逸 + 情节 ; 参考:《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12期
【摘要】:传统观点在界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性质问题上存在诸多理论困境,结果加重犯说和情节加重犯说都存在一定不足,理论上难以自洽。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性质应作同一理解,总体上可归属于情节犯范畴,但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属性。借鉴"或然性情节犯说"观点,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性质认定为既是定罪情节,又是刑罚加重情节,逃逸致死则认定为以情节加重犯为基础的结果加重犯。在具体案件中,逃逸分别被认定为定罪、刑罚加重情节和结果加重三种情形之一。理论上将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做这样的定位可以有效缓解与事后不可罚理论的冲突,一定程度上可以平息学界观点争议,且对于逃逸致死行为无需独立规定罪名。
[Abstract]:There are many theoretical dilemmas in defining the nature of escape behavior after traffic accident in the traditional view. The theory of aggravated crime and the theory of aggravated crime of plot both have some shortcomings,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agree with each other in theory. The nature of escape behavior after traffic accident should be understood in the same way, whic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category of plot offense in general, but it has different attribute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theory of probable plot offense", the nature of escape after traffic accident is regarded as both the conviction plot and the penalty aggravating circumstance, and the escape death is regarded as the result aggravated crime based on the aggravating circumstances. In specific cases, escape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ree cases: conviction, aggravating circumstances and aggravating results. Theoretically, making the escape behavior after traffic accident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conflict with the theory of impunity after the accident, to a certain extent, can settle the controversy of the academic opinion,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independently stipulate the crime for the escape death behavior.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
【分类号】:D924.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祥;;情节犯基本问题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李登峰;;论量刑失衡的防范与控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张训;邓传芳;;迈向多元化:我国量刑独立的基本进路[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黄芳;国际犯罪的国内立法导论[J];法学评论;2000年02期
5 王充;定罪情节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2000年06期
6 黄芳;论死刑适用的国际标准与国内法的协调[J];法学评论;2003年06期
7 冯江菊;;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危险方法”之界定[J];法学与实践;2008年04期
8 赵廷光;量刑概念新论[J];法学;1995年12期
9 王恩海;;论量刑基准的确定[J];法学;2006年11期
10 卢旭;;中日刑法理论中不能犯之比较[J];法制与社会;2008年2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郭磊;量刑情节适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陈金涛;军事刑法特殊性的价值与范畴解读[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桂萍;定罪总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田明海;罪数原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陈炜;量刑情节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周厚兴;土地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童伟华;犯罪客体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王凯石;刑法适用解释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麻锐;经济犯罪法律责任论纲[D];吉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明;要大力宣传普及交通肇事报警知识[J];道路交通管理;2000年10期
2 ;在乡间土路上发生交通肇事如何认定刑事责任[J];人民公安;2000年12期
3 吴莺燕;虎年交通肇事龙年回乡落网[J];现代交通管理;2000年04期
4 王文昌;交通肇事犯罪率为什么居高不下?[J];道路交通管理;2001年09期
5 ;重大交通肇事依法定罪[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1年01期
6 ;能否一同认定交通肇事案中的逃逸与自首?[J];人民司法;2002年01期
7 刘志铭;是我害了三位亲人——一个交通肇事犯的忏悔[J];道路交通管理;2002年05期
8 范仕源;交通肇事:有数罪并罚的可能吗?[J];安全与健康;2002年24期
9 ;交通肇事都会得到哪些赔偿[J];辽宁财税;2002年10期
10 张铁军;交通肇事众生相[J];摩托车;200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亦发;;交通肇事超常医疗100例法医学分析[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肖玲;张霞;;论交通肇事中自首及赔偿与减刑的认定——从杭州和成都交通肇事案谈起[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3 王卫东;;交通肇事犯罪增多的原因及预防[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亦发;;交通肇事超常医疗100例法医学分析[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肖玲;张霞;;交通肇事行为中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从杭州和成都交通肇事案谈起[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6 张彦民;张小让;;交通肇事是否构成主要死因[A];法医临床学专业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六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张殿元;史洪彬;王国荣;孙立欣;张力复;;一例疑为交通肇事案的法医学分析[A];法医临床学专业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六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罗世广;刘玉珍;;口服铝铵矾致死1例[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柏亚琴;张广永;;试论第三人交通肇事侵权和工伤竞合的赔偿问题[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1辑)[C];2007年
10 吕途;陈明方;胡国强;赵冰;;利用损伤分析及物证检验侦破“零口供”交通肇事案一例[A];法医临床学专业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六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新生 郑丽;如何理解“交通肇事后逃逸”[N];人民法院报;2000年
2 记者 文玲;前10月我市交通肇事犯罪高发[N];西宁晚报;2010年
3 汤晓青;厂区内交通肇事的责任承担[N];江苏法制报;2013年
4 河北省大名县人民检察院 陈文瑞;交通肇事后非逃逸可认定自首[N];检察日报;2013年
5 金湖县检察院 徐小萍;应抑制交通肇事案缓刑判处率高[N];江苏法制报;2013年
6 吴杭民;“交通肇事善款埋单”疑云当有正面回应[N];广州日报;2013年
7 郭金欣;交通肇事后离开又返回是否属于逃逸[N];江苏法制报;2013年
8 记者 罗力生 通讯员 白懿 刘艳玲;严管新手上路、跟车太近等交通肇事“杀手”[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14年
9 李政平;防控学生交通肇事必须堵住源头[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14年
10 刘鹏飞;千年前一起交通肇事案[N];检察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维涛;论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D];河北大学;2011年
2 张子今;犯罪学视野下的交通肇事原因及其预防对策[D];安徽大学;2012年
3 周冬雪;交通肇事后找人“顶包”行为的法律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4 梁军;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邹秀芳;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靳洪良;论交通肇事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定[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何露;“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王咏;交通肇事犯罪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周峰;交通肇事犯罪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10 向群;交通肇事犯罪若干法律问题新论[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78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978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