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递进的犯罪构成体系:不可能之任务

发布时间:2018-06-05 02:38

  本文选题:犯罪构成 + 体系 ; 参考:《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摘要】:在阶层的体系中,构成要件、违法、罪责之间并非单向递进的关系,而是存在交互决定的结构。这种结构源于"诠释学循环"的效应,即文本之整体目的与局部细节的相互决定关系。由于违法的实质(法益侵犯或规范违反)反映犯罪构成之整体目的,构成要件和罪责反映犯罪构成在客观、主观上的局部细节,故前者与后二者必然是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因此,"递进"的犯罪构成体系是不可能的,"耦合"的体系是诠释学规律的必然产物。耦合地检验犯罪并非循环定义,而是通过往返检视,不断深化对各构成要素之认识的"螺旋上升"过程。
[Abstract]:In the hierarchy system,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the violation of the law,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rime are not one-way progressive relations, but the structure of mutual determination. This structure originates from the effect of hermeneutics cycle, t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hole purpose of the text and the local details. Because the essence of the violation of law (the violation of legal interests or the violation of norms) reflects the overall purpose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crime, the elements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rime reflect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local details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rime, the former and the latter are bound to be interdependent and restricted. Therefore, the "progressive" criminal constitution system is impossible, the "coupling" system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hermeneutics law. The coupled test of crime is not a circular definition, but a process of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each constituent element through round-trip examination.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法学院;
【基金】:司法部中青年项目(12SFB301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专项基金项目
【分类号】:D9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兴良;;犯罪论体系的位阶性研究[J];法学研究;2010年04期

2 刘艳红;;犯罪构成体系平面化之批判[J];法学研究;2011年05期

3 张明楷;新刑法与客观主义[J];法学研究;1997年06期

4 陈忠林;;现行犯罪构成理论共性比较[J];现代法学;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曙光;;一种“事实关系”型行为——刑法中持有之规范论描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黄云波;;未遂犯的处罚根据——兼谈犯罪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杨明;陈结淼;;论我国刑事法领域中弱势群体的程序保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陆诗忠;;对我国“犯罪既遂标准说”的反思——“犯罪对象侵害说”之倡导[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刘大元;挪用公款罪共犯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8 彭凤莲;略论传染病防治失职罪[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郭超;;关于结果犯未遂形态的几个问题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张元;;金融诈骗罪之目的要件及罪过形式探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荣辉;;在新形势下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路径选择[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乐绍光;周彬彬;;相对不起诉权监督机制探析[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熊霞;;检察职权科学配置研究——以特定重大犯罪案件检察职权的立法完善为视角[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邓友超;;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党惠娟;;试论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及刑法规范的相关完善[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焦艳鹏;;环境犯罪概念的再定义——兼论环境犯罪法律关系的构建基点[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南;郭文;;环境监管失职罪因果关系探讨[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落志筠;;国内外核损害赔偿制度分析及我国的完善对策[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9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昀;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许t樥,

本文编号:1980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980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6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