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死缓限制减刑适用中的“民间矛盾”——从首批刑法指导案例切入

发布时间:2018-06-10 10:46

  本文选题:死缓限制减刑 + 指导性案例 ; 参考:《政治与法律》2015年04期


【摘要】:首批刑法指导案例有关死缓限制减刑适用标准的裁判,表明"因婚恋纠纷等民间矛盾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兼有从重处罚情节与从轻处罚情节的,一般应选择死缓限制减刑"的规则建构。现代刑法学必须兼采量刑的社会学模式对死缓限制减刑的适用标准进行规范解释:婚恋纠纷等民间矛盾作为犯罪动机的非规范表达,不仅是影响有责性和人身危险性的重要标准,而且能够成为联结刑法规范与刑事政策的言说工具。基于现代刑事法治的基本要求,民间矛盾的裁判价值只有依附于刑法规范才能彰显,这就要求法官必须在合理解释民间矛盾的基础上,以事实还原的方式诠释民间矛盾与死缓限制减刑裁量基准之间的关系;同时,民间矛盾并不必然带来"由死转生"的结果。
[Abstract]:The first batch of criminal law guidance cases concerning the applicable standards for the limitation of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by the death penalty indicate that "in cases of intentional homicide caused by civil conflicts such as marriage and love disputes, both the circumstances of heavier punishment and the circumstance of lesser punishment are involved,"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necessary to choose the rule construction of restraining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by suspending death penalty. Modern criminal law must adopt the sociological mode of sentencing to explain the applicable standard of commutation of death penalty: marriage disputes and other folk contradictions are the non-standard expression of criminal motive.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influence responsibility and personal dangerousness, but also a tool to link criminal law norms with criminal policy. Based on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modern criminal law, the judgment value of folk contradictions can only be manifested by adhering to the norms of criminal law, which requires judges to explain the civil contradictions reasonably.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lk contradiction and the standard of penalty reduction in the form of fact redu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folk contradic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bring the result of "rebirth from death".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刑事政策制约刑法解释的理论建构与制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3CFX045)资助
【分类号】:D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之提倡[J];比较法研究;2003年05期

2 陈兴良;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从被害与加害的关系切入[J];当代法学;2004年02期

3 张明楷;;许霆案减轻处罚的思考[J];法律适用;2008年09期

4 姜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价值边界[J];法商研究;2007年01期

5 汪明亮;;论量刑中的归因[J];法学家;2005年04期

6 姜涛;;从李昌奎案检讨数罪并罚时死缓的适用[J];法学;2011年08期

7 周永坤;;规则权威与政治道德权衡——药家鑫案量刑评与思[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8 张伟仁;;天眼与天平:中西司法者的图像和标志解读[J];法学家;2012年01期

9 王世洲;现代刑罚目的理论与中国的选择[J];法学研究;2003年03期

10 胡云腾;于同志;;案例指导制度若干重大疑难争议问题研究[J];法学研究;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金泽刚;;犯罪原因与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给我们的一点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韩轶;刘雯;;刑事政策与刑罚目的关系论——兼析“两少一宽”的民族刑事政策[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4 张顺;;解构司法民意[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5 梅锦;;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以不同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雍自元;;犯罪被害人过错立法与司法规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易斌,李明;正当防卫之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6期

8 宣刚;;公正司法语境下的刑事司法制度创新——一个刑事被害人视角的审视[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刘志坚;;论量刑程序中各利益群体的“信息-利益”整合[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周光权;;规范违反说的新展开[J];北大法律评论;2003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强;;刑事犯罪纪录与政府信息公开初探[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徐昕;;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3 黄书建;熊金平;;外国刑法中的排除违法性事由比较分析[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飞;;民企“原罪”问题的刑法学辨正[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苏明月;;不同平台上的不同“犯罪”——刑法中的、刑法学上的、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辨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齐巍;;中国打击和预防有组织犯罪对策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谢望原;白岫云;;加入WTO后我国刑事政策的调整与革新[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8 夏尊文;陈建军;张介玉;;刑罚泛化否定论——兼与吴宗宪先生商榷[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宏玉;;实证学派——刑事政策合理化的发展[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仁文;;刑事政策的概念与范围[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冉;论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马朗;犯罪的二次性违法属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仇晓静;数罪并罚类型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孙凌凤;酌定量刑情节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任天霖;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史兰芳;被胁迫行为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子为;“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余胜;认罪从宽制度刍议[D];湘潭大学;2009年

9 黄奉文;论刑事被害人过错对量刑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陈有限;论我国刑法中的加重情节[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洁;定罪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后藤武秀;判例在日本法律近代化中的作用[J];比较法研究;1997年01期

3 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陈兴良;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从被害与加害的关系切入[J];当代法学;2004年02期

5 陈兴良,莫开勤;论量刑情节[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6 储槐植;刑事政策:犯罪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和司法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1999年05期

7 吴宗宪;论犯罪性[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0年01期

8 曹三明;中国判例法的传统与建立中国特色的判例制度[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年12期

9 周道鸾;中国案例制度的历史发展[J];法律适用;2004年05期

10 蒋惠岭;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几个具体问题[J];法律适用;2004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早报首席评论员 鲁宁;[N];东方早报;2009年

2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 史小峰;[N];人民法院报;2007年

3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聂昭伟;[N];人民法院报;2007年

4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柴建国 王宇辉;[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迪;;人身危险性概念评述及重构[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12期

2 赵永红;论人身危险性在刑法中的定位[J];法学评论;2002年02期

3 游伟,陆建红;人身危险性在我国刑法中的功能定位[J];法学研究;2004年04期

4 宋伟卫,丁玉玲;人身危险性理论评析[J];河北法学;2004年11期

5 游伟;陆建红;;人身危险性的刑法功能[J];华东刑事司法评论;2004年01期

6 张柏胜,宋伟卫;论刑法学中的人身危险性[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7 汤笑然;;人身危险性概念初探[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8 刘焕奇;;刑法学视角下人身危险性涵义辨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刘朝阳;;人身危险性研究的历史脉络[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许永勤;陈天本;;刑罚执行中的人身危险性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李宇先 詹水清;人身危险性的特征和现实表征[N];人民法院报;2005年

2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 石勇;浅谈人身危险性在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N];江苏经济报;2014年

3 潘荣凯 向 志;浅析人身危险性对刑罚裁量的影响[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杨文浩;量刑参考“心理报告”可以有[N];法制日报;2011年

5 翟中东;在定罪活动中应否考虑人格因素[N];法制日报;2004年

6 通讯员  方兴宇 记者  殷骏;“再犯罪系数”影响对少年犯量刑[N];南京日报;2006年

7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 江传堤 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法院 孙永武;浅议贪污贿赂罪量刑[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年

8 赵秉志苏彩霞;现行累犯制度的不足及其立法完善[N];法制日报;2003年

9 周云霞;量刑均衡需把握的原则[N];江苏法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伟卫;刑事一体化视野下的人身危险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马荣春;罪刑关系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升;论累犯的人身危险性评价[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韩亚敏;人身危险性理论及其司法适用探讨[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郑虹;人身危险性与量刑[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龚南月;人身危险性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孙新华;人身危险性的判定及其对定罪量刑的意义[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山河;论刑法中的人身危险性[D];郑州大学;2000年

7 詹水清;论人身危险性[D];湘潭大学;2005年

8 刘焕奇;论人身危险性及其对量刑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陈哲;人身危险性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10 宋伟卫;人身危险性基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02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002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b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