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特别认知者的刑法归责

发布时间:2018-06-12 00:09

  本文选题:特别认知 + 客观归责 ; 参考:《中外法学》2015年04期


【摘要】:特别认知给日益风行的客观归责理论带来一些难题。其中有体系上的问题,如客观归责是否有主观化的嫌疑,但更多的是关于不法归责实质根据的分歧。在目的理性的归责视野下,归责不再由自然意义上的因果性和目的性决定,而取决于外部的价值和目的;利益侵害也只是归责的必要条件,社会角色才是确定不法归责的充分根据。据此,如果特别认知的危险与角色无关,对归责就没有影响,反之则可以成为归责的对象。如果特别认知与角色无关,但行为人利用特别认知伤害他人,或者基于团结义务而必须退让时,行为人仍然应当为不法结果负责。
[Abstract]:The special cognition brings some difficulties to the theory of objective attribution which is increasingly popular . Among them ,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system , such as whether objective attribution is subjective or not , but more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ature and the purpose .
【作者单位】: 中国青年政治法学院;
【基金】: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4SFB30015
【分类号】:D9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G·雅各布斯,王世洲;刑法保护什么:法益还是规范适用?[J];比较法研究;2004年01期

2 克劳斯·罗克辛;王世洲;;德国犯罪原理的发展与现代趋势[J];法学家;2007年01期

3 陈璇;;论主客观归责间的界限与因果流程的偏离[J];法学家;2014年06期

4 陈兴良;;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J];法学研究;2006年02期

5 车浩;;假定因果关系、结果避免可能性与客观归责[J];法学研究;2009年05期

6 王钢;;紧急避险中无辜第三人的容忍义务及其限度兼论紧急避险的正当化根据[J];中外法学;2011年03期

7 刘艳红;;客观归责理论:质疑与反思[J];中外法学;2011年06期

8 周光权;;客观归责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兼与刘艳红教授商榷[J];中外法学;2012年02期

9 沃斯·金德霍伊泽尔;樊文;;故意犯的客观和主观归责[J];刑事法评论;2008年02期

10 劳东燕;;风险分配与刑法归责:因果关系理论的反思[J];政法论坛;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训;;打开刑法之门——评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的学术情怀[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赵运锋;;刑事政策对刑法解释的影响及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3 何承斌;;试论人权的刑法保障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贾健;;法益还是规范:见危不助究竟侵害了什么?——以德国刑法典323条c为基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王洪坤;;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我国刑法之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7 龚红卫;;嫖宿幼女罪应重新置于强奸罪条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刘学峰;;论不能犯的判断[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梁根林;;中国死刑控制论纲——立足于具体国情的制度设计[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10 张超;;先天理性的法概念抑或刑法功能主义——雅各布斯“规范论”初探兼与林立先生商榷[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望原;邹兵;;试论民事赔偿对不起诉的影响和具体适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孙日华;;警察如何解释?——从“邓玉娇案”引发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姚兵;;德国犯罪论体系中目的犯沿革考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4 苏明月;;不同平台上的不同“犯罪”——刑法中的、刑法学上的、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辨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秀玲;;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犯罪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游伟;谢锡美;;法治视野下的“严打”刑事政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靳高风;;刑事学的学科构建刍议——关于研究犯罪现象的学科的建设问题[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8 王牧;;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科际界限[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9 高艳东;;现代刑法的逻辑起点:社会应接受罪犯和容耐犯罪[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10 于世忠;房绪兴;;刑事法治论域中的刑法目的[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田园;侵权行为客观归责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向东;基准刑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汤媛媛;保险法近因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琰;政府信息延迟公开的法律责任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婧;不作为犯的理论研究与立法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宋晓龙;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D];湘潭大学;2009年

5 余胜;认罪从宽制度刍议[D];湘潭大学;2009年

6 范登殿;合同诈骗罪中“合同”概念之解析[D];湘潭大学;2010年

7 王钢;故意杀人罪立法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8 汪曼乔;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王静;试论刑事司法中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张传伟;犯罪构成及要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东茂;;客观归责理论[J];北方法学;2009年05期

2 G·雅各布斯,王世洲;刑法保护什么:法益还是规范适用?[J];比较法研究;2004年01期

3 J·H·冯·基尔希曼,赵阳;作为科学的法学的无价值性——在柏林法学会的演讲[J];比较法研究;2004年01期

4 童伟华;;论盗窃罪的对象[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周光权,李志强;刑法上的财产占有概念[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于改之;吴玉萍;;刑法中的客观归责理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刘明祥;论刑法中的占有[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焦宝乾;;法教义学的观念及其演变[J];法商研究;2006年04期

9 丁银舟,郑鹤瑜;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10 周光权;;死者的占有与犯罪界限[J];法学杂志;2009年04期



本文编号:20072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0072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c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