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批判

发布时间:2020-03-22 12:17
【摘要】:寻衅滋事罪是一条富有弹性的罪状而有“口袋罪”之实,2013年9月《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出台,使得寻衅滋事罪的适用倾向于行为要件而忽略了结果的危害性要件,并出现了“双重口袋罪”的社会共识。随着信息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解释》所产生的模糊定义对人民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刑法学界理论论战未曾休停。网络型寻衅滋事罪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司法乱象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并引发了一系列争议。网络型寻衅滋事罪以网络谣言为基础,研究网络型寻衅滋事罪应考虑网络本身的自净功能,对网络谣言型犯罪加以辨别并提出相应的规制手段。网路型寻衅滋事罪理应做出修正,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一些谣言、网络恐吓和网络暴力等一些社会问题,可以借鉴域外法经验以及我国现有的治安手段和刑事法律进行规制。网络型寻衅滋事罪过分地强调公共秩序的维护极易造成对人权的侵害,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社会治理手段成为当下之需。本文对于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笼统定罪持批判的态度。因此,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对司法实务和理论上关于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争议点的分析以及相关网络谣言问题的分解研究,为网络型寻衅滋事行为的司法实践提供新的解决之策。
【图文】:

实践发展,情况,构成要件,做法


实质的解释论的方法必不可少,如果对构成要件进行形式解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没有刑法解释上的意义的。解释任何其中一个构成要件都必须要有一个导向,有刑法的规范保护的意义,实质解释论方法能够实现严格寻衅滋事罪的准入标准。寻衅滋事罪作为“口袋罪”已在实践中落地生根,渐渐成为了法治发展进步之路的包袱。从实质解释以及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把握寻衅滋事罪的犯罪构成更有助于本罪的严格适用,,此外,此种做法也是一种限制寻衅滋事罪随意扩充更为务实的方式。三、寻衅滋事罪的发展趋势了解一个历史罪名的发展情况,最有实际性成效的做法是从案例入手,通过对案例所呈现的犯罪情形以及实践做法来分析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刑事司法理念以及社会治理理念。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查找到关于寻衅滋事罪的案件共有 15468 起,其中 200年 2 件;2005 年 1 件;2007 年 8 件;2008 年 10 件;2009 年 9 件;2010 年 17 件;201年 39 件;2012 年 145 件;2013 年 539 件;2014 年 2936 件;2015 年 1588 件;2016 年2585 件;2017 年 3783 件;2018 年 3806 件。[10]如下图所示:

网络型,案例,虚假信息,不可预测性


造成民众对他人的不良的社会评价,严重影响他人的生活秩序,此种情况也急需法律的规制。网络技术的高效、便捷确实为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土壤,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确实会影响到个人生活的安宁以及网络秩序乃至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这种因时代发展的“网络化”解释能否成为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的合理性依据仍然值得探讨。网络言论造成的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而这种不可预测性从可能性来说会出现不可控制的严重事态,但是网络寻衅滋事行为是否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出现,可以通过研究实务案例予以证实。第二节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案例收集一、网络型寻衅滋事罪案例概况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中收集了从 2013 年到 2018 年的有关因发布虚假信息构成寻衅滋事罪的判决书共有 61 份。其中 2013 年 2 份;2014 年 4 份;2015 年 11 份;2016 年15 份;2017 年 19 份;2018 年 10 份。[13]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9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成宝;;寻衅滋事罪的立法渊源探析——以法律的继受为视角考察寻衅滋事罪的存在根据[J];财经政法资讯;2012年02期

2 罗翔;;寻衅滋事罪的沿革与存废[J];团结;2018年06期

3 曹瑞刚;曹丽丹;;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罪司法认定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9年09期

4 刘漪昆;;浅析寻衅滋事罪[J];法制博览;2019年21期

5 姜瀛;;从“网络寻衅滋事罪”到“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适用关系、优化路径与规制场域[J];法治现代化研究;2019年02期

6 仇荣焕;;浅析“寻衅滋事罪”与其他犯罪的区别[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年02期

7 芦晶;;浅谈寻衅滋事罪传统认定的缺陷[J];法制博览;2018年14期

8 姜瀛;;网络寻衅滋事罪“口袋效应”之实证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2期

9 陈小炜;;论寻衅滋事罪“口袋”属性的限制和消减[J];政法论丛;2018年03期

10 高雨阳;郑佳芝;;寻衅滋事罪口袋化的应对路径初探[J];法制博览;2018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正广;;定罪应遵循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对一起是否构成抢劫罪或寻衅滋事罪案件的分析[A];贵州法学(2015年第1期)[C];2015年

2 徐诚;;任意损毁型寻衅滋事罪司法实践探讨[A];《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19年第14卷 总第14卷)——杨浦检察院论文集[C];2019年

3 孟庆华;吴艳华;;网络寻衅滋事司法解释的几个适用问题探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年)[C];2014年

4 刘梦丹;;浅谈虐童行为的刑法规制[A];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C];2016年

5 王静静;;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征的实证调查——以河南省周口市为例[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0年度)[C];2010年

6 周洁;;“虐童案”相关法律问题研讨会综述[A];《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19年第18卷 总第18卷)——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文集[C];2019年

7 郭旨龙;;微博犯罪与刑法应对[A];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年)[C];2014年

8 田禾;;社会舆论对刑事审判的影响——从个案出发进行探讨[A];第八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论文集[C];2015年

9 丁学文;;“医闹”入刑的若干问题研究[A];“决策论坛——企业精细化管理与决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C];2015年

10 文小芳;;医疗纠纷中“医闹”行为的法律分析[A];“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莹莹;寻衅滋事罪中强拿硬要情节的认定[N];江苏经济报;2019年

2 蒋莹莹 马颖;本案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N];江苏法制报;2019年

3 武陟县检察院 毛伟 邝伟;浅析寻衅滋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定[N];河南法制报;2019年

4 张武;赵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N];江苏法制报;2018年

5 记者 何春中;境外网站“爆料人”向南夫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北京警方依法刑拘[N];中国青年报;2014年

6 江苏省泰州市公安局 吴劲松 朱晴;酒后损毁公共设施构成寻衅滋事罪[N];中国商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蒲晓磊;寻衅滋事罪成了兜底条款?[N];法制日报;2018年

8 涂卫东 刘琼 河南省罗山县人民检察院;寻衅滋事罪的殴打致伤与故意伤害罪之区别[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6年

9 朱彤;浅析毁财型寻衅滋事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区分[N];江苏法制报;2017年

10 李世寅 吴艺明;东莞“路怒哥”获刑八个月[N];人民法院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园;寻衅滋事罪处罚依据与范围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2 张维;寻衅滋事罪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陈小炜;“口袋罪”要论[D];苏州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瑾枫;“精日主义”行为刑法规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9年

2 付银茹;寻衅滋事罪扩张适用的规制[D];山西大学;2019年

3 谢香波;网络型寻衅滋事罪批判[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4 孙丹;论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若干疑难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7年

5 房华娟;强迫交易类案件中胁迫行为定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8年

6 杨丽青;论网络寻衅滋事的刑法规制[D];厦门大学;2018年

7 杜艾伦;寻衅滋事行为违法与犯罪认定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8年

8 张融鑫;网络型寻衅滋事罪口袋化及其应对[D];河北经贸大学;2019年

9 王陶伟;论寻衅滋事罪的四种行为类型[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10 托娅;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罪司法认定实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595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595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f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