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正犯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间接正犯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间接正犯是指利用他人实施犯罪的情形,与一般正犯利用的物质工具不同,其利用对象是人,而这一点与共同犯罪理论中的教唆犯有类似,为解决这样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的刑事责任问题产生了间接正犯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其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间接正犯理论亦如此。然而,由于间接正犯行为结构的特殊性及相关理论的复杂性,迄今学者们对间接正犯问题仍是众说纷纭,分歧很大。因此,为深化理论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司法实践,对这样一个重要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很有必要。基于此,本文选取了间接正犯理论中争议较大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希望能为司法实践中有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本文除了引言、结语之外总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间接正犯的理论基础,介绍间接正犯理论之争及间接正犯的性质。间接正犯理论之争涉及到间接正犯存废问题,分为间接正犯肯定说和间接正犯否定说两部分,其中分别对限制的正犯理论、扩张的正犯理论、共犯从属性说及共犯独立性说与间接正犯的关系进行了梳理,然后在对上述理论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间接正犯的存在价值,并进一步讨论间接正犯的性质。间接正犯的性质是指间接正犯的法律性质,即间接正犯究竟属于正犯还是共犯的问题,这一小节首先对间接正犯的性质进行了整体分析,然后肯定了间接正犯的正犯性,接着围绕间接正犯的正犯性逐步展开,主要介绍评论了工具理论、因果关系说、规范的障碍说、实行行为说、行为支配说等学说,,最后在对各种学说评析的基础上提出笔者认为的间接正犯的正犯性依据。 第二部分为间接正犯的类型,本部分以间接正犯的正犯性为前提,首先对大陆法系国家和我国学者关于间接正犯的分类进行总体介绍,然后选取了其中争议大且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做了详细分析,具体包括利用无责任能力者、利用他人的过失行为、利用有故意的工具、利用有不同犯罪故意者的行为、利用合法行为者的行为、利用被害者自身的行为六大类,并对其中比较复杂的情形又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和阐释。 第三部分为间接正犯的限界认定。间接正犯既具有正犯的特征又具有共犯的特点,而前文已将其划为正犯范畴,因此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准确划分间接正犯的边界又理清它与共犯的界限十分必要。本部分首先讨论了是否存在不能以间接正犯形式实施犯罪的情形,具体内容为间接正犯与自手犯、身份犯的关系;其次分析了间接正犯与教唆犯之间界限,同时也对间接正犯的着手认定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间接正犯 正犯性 类型 限界 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1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0
- 一、间接正犯的理论基础10-22
- (一)间接正犯的理论之争10-15
- (二)间接正犯的性质15-22
- 二、间接正犯的类型分析22-34
- (一)间接正犯类型概说22-23
- (二)间接正犯类型分析23-34
- 三、间接正犯的限界认定34-40
- (一)间接正犯的成立限界34-37
- (二)间接正犯的认定37-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43-44
- 后记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二鹏;;论间接正犯概念的消解[J];法学论坛;2011年04期
2 克劳斯·罗克辛;劳东燕;王钢;;德国刑法中的共犯理论[J];刑事法评论;2010年02期
3 江溯;;犯罪参与的二重性[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06期
4 马忠伟;;片面共犯[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5 王俊;;因果关系认识错误研究[J];刑事法评论;2010年02期
6 敦宁;范秀娜;;买安眠药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如何定性[J];中国检察官;2011年10期
7 西田典之;文周微;;论共犯中止——共犯脱离与共犯中止[J];刑事法评论;2010年02期
8 李永升;;间接故意的共同犯罪探究[J];法治研究;2011年07期
9 张少林;吴波;贾楠;;共同犯罪的中止形态[J];人民检察;2011年05期
10 连君;;难抵“母子深情”,少年以身试法[J];人生十六七;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凤梅;;教唆性群体事件的刑法规制障碍及对策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2 时芳运;;论纯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问题[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3 赵鹏宇;;浅析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峰;强迫他人犯罪的行为如何定性[N];检察日报;2005年
2 沈海平;强迫他人犯罪不等于间接正犯[N];检察日报;2005年
3 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 全国检察业务专家 熊红文;造意应为首[N];检察日报;2011年
4 尚立元 卜海滨;信口开玩笑 成了教唆犯[N];河北日报;2001年
5 武汉大学法学院 冉妮莉;对教唆犯处罚根据的理论解读[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黎宏;本案构成强奸罪的间接正犯[N];检察日报;2005年
7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 李春刚;犯罪对象不确定的概然性教唆犯的认定与处罚[N];人民法院报;2010年
8 贾剑敏 王爱贤;对教唆犯犯罪中止的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1年
9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 罗猛;利用他人挪用公款的定性分析[N];检察日报;2007年
10 李晓韫 刘洋;暴力讨“债”的行为定性[N];江苏法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阎二鹏;身份犯之共犯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刘瑞瑞;不作为共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李成;共同犯罪与身份关系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5 王光明;共同实行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任海涛;承继共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韩玲;共同犯罪的罪过形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王明辉;复行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赤冢纪子;中日间接正犯理论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婷婷;间接正犯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金磊;间接正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茹;间接正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游濠;间接正犯问题初探[D];湖南大学;2010年
6 佟宇帆;间接正犯立法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高哲琳;间接正犯的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刘大强;间接正犯基本理论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马驭;间接正犯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朱永超;间接正犯犯罪形态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间接正犯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61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