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当代中国刑罚轻缓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20:16
【摘要】:吕思勉在《先秦史》中述:刑之始,盖所以待异族,古之言刑与今异。汉人恒言:“刑者不可复属,”亦曰“断着不可复属”,则必诛其体乃谓之刑。拘禁罚作,不称为刑。由此可知,在中国早期的刑,是由氏族之间的战争也就是对外伐异族的武力转化而为刑,这也就是我国古代刑罚观念重刑优于轻刑的缘由。纵观世界刑罚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刑罚的呈现出由严酷向轻缓,野蛮向文明发展的趋势。尤为明显的表现是死刑,曾经在刑罚体系中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刑罚,伴随着刑罚发展的潮流渐出刑罚体系,遗留在刑罚发展的长河之中。当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主张开始,刑罚朝着轻缓化发展的大旗就被举起来了,在人权理论和人道主义理论的推动下,刑罚由严酷走向轻缓成为了现代刑罚发展的趋势。其主要的标志是死刑的逐步废止,自由刑适用的比例下降,罚金刑和社区矫正等非监禁刑开始盛行,适用率也是逐年提高。虽然我国在刑罚发展的过程中未提及过轻缓化的理论,但是我国的刑罚发展理论当中伴生有刑罚轻缓化的理念笔者认为,推动刑罚变迁的是刑罚的理念,刑罚理念根据人类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迁。在当今的社会,重刑化的思想与现代法治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合,是背离了基本的刑罚价值理念的。在中国古代,儒家提出德刑并用,以刑辅德;法家提出以法为本,重刑轻罪,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我国古代刑罚理念以儒法理论为主流,融合了道家、墨家以及其他学派的刑罚理念,最后形成古代官方正统的德刑兼顾、以礼为主的思想,体现了我国特有的轻缓化理念。近现代,我国的刑罚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引入西方的刑罚的轻缓化理论,且在刑罚轻缓化领域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但毕竟是西学中体,必然存在着些许的不适之处,因此本文以中国的刑罚理念的为出发点,结合西方的轻缓化理论,深入研究轻缓化的内容,破除对重刑主义的迷恋,探究我国刑罚的轻缓化的进程。本论题包括引言、正文五个部分以及结束语:引言部分,这个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题的课题来源、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本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内容;正文第一部分主要对刑罚轻缓化的基本理论出发,介绍刑罚轻缓化概念和我国刑罚轻缓化的历史发展;正文的第二部分是从我国和西方的刑罚轻缓化的理论进行分析我国走刑罚轻缓化道路的理论基础;正文的第三部分是根据我国刑罚的变迁史为背景,探讨我国刑罚轻缓化的立法、司法上的实践;正文的第四部分是针对我国的偏重刑罚结构的分析,探究我国刑罚轻缓化进程缓慢的原因所在。第五部分是针对第四本分中提出的刑罚轻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笔者的见解;结束部分是对本文的一个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律璞;;汉代儒家思想法律化辨正[J];理论界;2015年11期

2 王志祥;韩雪;;我国刑法典的轻罪化改造[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3 王壹;;刑罚的轻缓化趋势论略[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4 陈兴良;;刑法的刑事政策化及其限度[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5 艾佳慧;;刑罚轻缓化的法经济学考察[J];法律适用;2012年06期

6 赵秉志;金翼翔;;论刑罚轻缓化的世界背景与中国实践[J];法律适用;2012年06期

7 赵波;;论重刑主义的弊端及刑罚轻缓化的必要性[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田兴洪;唐旭东;;论轻罪刑事政策视野下的我国刑罚结构之完善[J];法学杂志;2010年12期

9 董邦俊;;刑罚结构改革之断想[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张胜英;;刑罚轻缓化的理性思考[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夏草;重刑轻刑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2 郝方f ;刑罚现代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房绪兴;刑罚制度的历史阶段演进[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袁啸云;中国唐代司法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对当代刑事司法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6年

2 姚滢楠;论我国刑罚轻缓化[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3 杜亮;刑罚轻缓化视野下我国假释制度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4 孟宪政;唐代慎刑论[D];吉林大学;2010年

5 谭东广;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历史考察[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65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665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8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