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减刑的原理、性质及适用标准探析
发布时间:2017-03-25 21:06
本文关键词:限制减刑的原理、性质及适用标准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首次规定了限制减刑,随后最高院出台了有关规定,对限制减刑案件的审理程序进行了明确,后来又印发王志才故意杀人案和李飞故意杀人案两个指导案例,但这并未明晰限制减刑的适用标准。因此,限制减刑在理论上难免会出现争鸣,在实践中也难免会出现运用标准不一、司法擅断、同案不同判的不公正现象。对于限制减刑在理论争鸣和实践认定不一的情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限制减刑的理论基础到底是“生刑过轻,死刑过重”,抑或是顺应国际死刑废除趋势,限制我国死刑适用?(2)刑法总则中规定限制减刑,是作为刑罚裁量措施出现在刑法当中,抑或是作为一项刑罚执行制度出现在刑法当中,还是为了限制我国死刑的适用从而作为中国特色的死刑替代措施出现在刑法中、以助于中国逐步走上死刑废除之路?(3)限制减刑适用于从重情节还是适用于从宽情节?在其适用的过程中是否允许重复适用从重或从宽情节?如果不能,那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各犯罪轻情节的重复适用?死缓限制减刑适用标准到底如何?我国历来是一个严刑峻罚的国家,中国古代的死刑花样繁多,有的死刑执行方式甚至惨绝人寰,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人权理性观念深入人心,刑法越来越趋向轻缓化,越来越保持其最后一道保护屏障的谦抑特性。同时世界各国刑法越来越强调和尊重基本人权,主流是死刑的废除和不适用。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也已逐步迈上死刑废除之路。《刑法修正案(八)》一下子废除了13个罪名的死刑,其力度之大可谓史无前例,也足以证明我国现在始终贯彻“少杀、慎杀”的刑事司法政策,足以证明我国刑法对死刑的态度和趋势是逐步废除。《刑法修正案(八)》另外一个限制死刑适用、贯彻“少杀、慎杀”刑事司法政策的关键则是对死缓限制减刑的确立和规定。因为我们的刑法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犯罪的死刑全部废除,尤其是严重犯罪的死刑存在有一定的群众意愿和现实基础,人们仍然肯定、承认和相信死刑在震慑、惩罚和预防重大犯罪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借助于对严重犯罪的死刑限制适用为以后逐步废除死刑奠定司法实践基础是较为可取的方式。限制减刑规定本身就具有减少死刑适用的合理性,并且实质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在保留死刑前提之下的死刑替代措施。对限制减刑的理论基础及其性质进行正本清源对于明确其适用标准有决定性作用,而明晰了限制减刑的适用标准则对合理限制司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减少司法擅断,限制和控制死刑适用有重要作用。限制减刑的出发点不在于改善“生刑过轻,死刑过重”的局面,而在于减少和控制死刑的适用;限制减刑并非是刑罚执行方式,而是刑罚裁量制度;限制减刑适用标准是:(1)行为人有法定可以从轻的情节,罪该致死但处死刑立即执行过重,处死缓(不限制减刑)过轻;(2)行为人犯罪的手段不是特别残忍;(3)犯罪对象不是无任何过错的特殊群体;(4)行为人基于可宽恕动机实施犯罪;(5)从行为人在犯罪后表现出的认罪、悔罪态度上可得出其再犯可能性小或者无再犯可能;(6)在最终法律适用效果上,限制减刑可使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关键词】:死刑缓期执行 限制减刑 性质 适用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7
- 导言7-9
- 第一章 限制减刑在理论认识和实践运用中的混乱9-18
- 第一节 限制减刑的原理、性质在理论界的认定莫衷一是9-11
- 第二节 限制减刑在实践运用时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11-18
- 第二章 限制减刑在控制和减少死刑适用上有合理性18-25
- 第一节 限制减刑契合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18-21
- 第二节 限制减刑的规定包含减少死刑立即执行的逻辑21-23
- 第三节 刑法体系协调性决定限制减刑是从宽处罚方式23-25
- 第三章 限制减刑实质是保留死刑前提下的死刑替代措施25-37
- 第一节 限制减刑本身可成为死刑替代措施25-28
- 第二节 民意认同保留死刑时选择死刑替代措施28-32
- 第三节 限制减刑在实践运用中应注重从宽性32-37
- 第四章 限制减刑适用标准的综合界定37-49
- 第一节 行为人须具有法定可以从轻的情节38-39
- 第二节 行为人的犯罪手段不是特别残忍39-41
- 第三节 行为人针对的犯罪对象不是特殊群体41-43
- 第四节 行为人实施犯罪基于可宽恕的犯罪动机43-44
- 第五节 行为人再犯可能性小或无再犯可能44-47
- 第六节 适用限制减刑有机统一法律与社会效果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6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6-57
- 后记57-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显兵;;论缓刑适用标准的改革与完善——以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法院近三年司法统计数据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孙万怀;耿国美;;限制减刑的性质、适用标准及其最终解决[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年04期
3 岳宗毅;;死刑适用标准的统一与关键环节[J];人民检察;2008年04期
4 王占启;;论中国死刑适用标准及立法修正[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罗斯科.庞德;李
本文编号:267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67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