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庇罪争议难点解析
发布时间:2020-10-20 22:16
我国刑法三百一十条规定了窝藏、包庇罪:“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因为其法律用语之简便、刑法章节其它罪名之变化且缺少司法解释之指导,所以学术界对此颇有争执。第一章对于犯罪对象进行划分,认定犯罪对象要遵循法院审判为基础的原则,但同时要进行扩大解释,只要司法机关进行接触后的犯罪嫌疑人也被纳入包庇罪的犯罪对象之列,对于最终审判被认定为无罪的犯罪嫌疑人,因为包庇人公然挑战司法权威,所以也被认定为包庇罪,但在司法机关接触前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应当认为处于求刑权的空白期而不宜作为包庇罪的犯罪对象。最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被认为是违法层面而不是有责层面的犯罪,所以包庇未成年的行为也是包庇行为。第二章从历史解释、体系解释、语义解释的角度明确了作假证明包庇的法律类型为向司法机关虚假陈述关于犯罪行为、追查犯罪分子的事实。不但将包庇行为与毁灭、伪造行为彻底分离,也将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不作为与私了行为进行详细的论述,两者在特定的情形下也能够构成包庇罪。同时,由于主观的人与客观的行为的联系,本文又将对与包庇罪有争论的伪证行为中的证人和被害人进行解释,并认定假冒证人并不是包庇罪的犯罪主体。第三章以包庇罪的入罪主体为重点,对于本犯、律师、近亲属包庇行为,因为各具本能、法律、传统伦理的意义,与其它犯罪主体一概而论并无实际意义,甚至有违常理,所以应当不认为是犯罪或者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第四章从共同犯罪的角度出发,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事前通谋的认定和片面实行犯的意义,最终得出结论:事前通谋是从德国刑法共谋共犯演化而来,并且得出包庇罪是没有片面实行犯的结论。
【学位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924.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包庇罪犯罪对象的界定
第一节 包庇罪犯罪对象的界定建议
一、包庇真正实施犯罪人的判断
二、对于犯罪对象的扩大解释
第二节 三种特殊犯罪对象的认定
一、包庇最终审判无罪的人的入罪
二、包庇未被司法机关接触前的对象的出罪
三、“包庇”无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犯罪行为的处罚
第二章 包庇罪中作假证明的行为和主体区分
第一节 作假证明入罪的界限
一、作假证明的法律性质和类型
二、不作为的实施方式
三、私了行为的认定
第二节 作假证明与毁灭、伪造证据的划分
一、作假证明与毁灭、伪造证据行为的彻底分离
二、作假证明与毁灭、伪造证据的法律缺陷
第三节 作假证明法妨害司法活动中的证人与被害人定位
一、包庇罪与伪证罪中证人的定位
二、包庇罪与伪证罪关于被害人的准确归属
三、两罪的竞合关系的疑惑
第三章 包庇罪主体的入罪限制
第一节 无须认定为犯罪的主体
一、无期待可能性的本犯
二、教唆他人包庇自己行为的认定
第二节 特殊入罪的主体
一、冒名顶替犯罪之人的犯罪解析
二、刑事诉讼中律师的入罪限制
三、包庇罪近亲属主体资格的入罪讨论
第四章 包庇罪共同犯罪的疑问解析
第一节 包庇罪事前通谋的认定范围
第二节 片面实行犯的否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9224
【学位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924.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包庇罪犯罪对象的界定
第一节 包庇罪犯罪对象的界定建议
一、包庇真正实施犯罪人的判断
二、对于犯罪对象的扩大解释
第二节 三种特殊犯罪对象的认定
一、包庇最终审判无罪的人的入罪
二、包庇未被司法机关接触前的对象的出罪
三、“包庇”无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犯罪行为的处罚
第二章 包庇罪中作假证明的行为和主体区分
第一节 作假证明入罪的界限
一、作假证明的法律性质和类型
二、不作为的实施方式
三、私了行为的认定
第二节 作假证明与毁灭、伪造证据的划分
一、作假证明与毁灭、伪造证据行为的彻底分离
二、作假证明与毁灭、伪造证据的法律缺陷
第三节 作假证明法妨害司法活动中的证人与被害人定位
一、包庇罪与伪证罪中证人的定位
二、包庇罪与伪证罪关于被害人的准确归属
三、两罪的竞合关系的疑惑
第三章 包庇罪主体的入罪限制
第一节 无须认定为犯罪的主体
一、无期待可能性的本犯
二、教唆他人包庇自己行为的认定
第二节 特殊入罪的主体
一、冒名顶替犯罪之人的犯罪解析
二、刑事诉讼中律师的入罪限制
三、包庇罪近亲属主体资格的入罪讨论
第四章 包庇罪共同犯罪的疑问解析
第一节 包庇罪事前通谋的认定范围
第二节 片面实行犯的否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恒浩;;包庇罪行为类型的解释论重构[J];法商研究;2015年06期
2 姜涛;;事前通谋与共同犯罪成立[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05期
3 许志;廉彪;;犯罪嫌疑人的界定及确认[J];法学杂志;2014年04期
4 白建军;;论具体犯罪概念的经验概括[J];中国法学;2013年06期
5 蒋鹏飞;;抽象犯罪嫌疑人的概念证成与权益保障[J];政治与法律;2013年07期
6 张颖;;窝藏包庇罪的立法弊端及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3年12期
7 张晓明;;试析伪证罪与包庇罪——以杭州张某为他人交通肇事顶罪案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8 郭静;;论包庇罪的立法完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杨金彪;;窝藏包庇罪中各行为类型间的界限——以帮助其逃匿为中心[J];山东审判;2010年02期
10 李连华;;包庇罪作假证明问题分析——兼谈包庇罪与伪证罪的区别[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本文编号:2849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849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