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大数据时代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刑法规制

发布时间:2020-10-22 05:06
   大数据时代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频发,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已经引发了个人信息的基本形态的改变,公民个人信息“再识别”技术催生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利用的手段翻新,公民个人信息动态价值凸显导致刑法规制的缺失。而现行立法政策在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上存在不足,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适用范围极其有限,导致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一律采取从严、从重打击,刑罚扩大化趋势显现。因此刑罚在介入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时应当遵循利益相互协调、罪责刑相适应、刑法谦抑性原则,并坚持法益侵害性、非法性、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入罪标准,以限制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介入。在现阶段,非法利用行为已与非法获取、提供等行为独立开来,实现了类型化。相关前置性行政法规对规制非法利用行为已经有所探索。该行为作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产业链条当中的关键一环,理应被纳入到侵犯公民信息犯罪的行为体系当中。通过设立非法利用公民信息罪,来进行相应的规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就增设新罪的构成要件设置构想来看,其犯罪客体应是复杂客体;主体是一般主体;客观方面是没有经过授权使用或处理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或超出约定目的或范围违法处理或使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在司法适用当中应当根据信息的类型和数量、损害结果来准确把握情节严重的标准。特殊人群的个人信息权应当受到限制和克减。现阶段几类在司法适用上存有争议的行为如身份盗窃、行为定向广告、短信群发牟利及电话推销行为都可以适用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罪来进行规制。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924.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域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大数据时代非法利用个人信息的刑法规制现状
    2.1 大数据时代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现实危害
        2.1.1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频发
        2.1.2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2 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面临新挑战
        2.2.1 “再识别”技术导致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利用手段翻新
        2.2.2 公民个人信息动态价值凸显后的刑法规制滞后
    2.3 现行刑事立法对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规制尚付阙如
第3章 大数据时代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刑法规制尺度
    3.1 刑法规制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立法反思
        3.1.1 严打态势下刑罚扩大化趋势显现
        3.1.2 前置性行政法规适用范围有限
    3.2 刑法规制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应遵循的原则
        3.2.1 利益相互协调原则
        3.2.2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2.3 刑法谦抑性原则
    3.3 刑法规制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具体入罪标准
        3.3.1 法益侵害性标准
        3.3.2 非法性标准
        3.3.3 严重社会危害性标准
第4章 独立规制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之设想
    4.1 独立规制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可行性分析
        4.1.1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独立于其他行为存在
        4.1.2 相关行政法规对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已经有所探索
        4.1.3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已经类型化
    4.2 合理设置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罪状结构
    4.3 明确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构成要件
        4.3.1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客体
        4.3.2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客观方面
        4.3.3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主体
        4.3.4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主观方面
    4.4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刑罚设置
        4.4.1 刑种的设置
        4.4.2 刑度的设置
第5章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适用建议
    5.1 准确把握“情节严重”的标准
        5.1.1 根据信息类型和数量认定“情节严重”的标准
        5.1.2 根据损害结果上认定“情节严重”的标准
    5.2 特殊人群的个人信息权受到限制和克减
    5.3 建议将“身份盗窃”行为纳入本罪规制
        5.3.1 “身份盗窃”的内涵
        5.3.2 身份盗窃的社会危害性分析
        5.3.3 “身份盗窃”行为的入罪路径思考
    5.4 建议将非法广告营销行为纳入本罪规制
        5.4.1 建议将行为定向广告纳入本罪规制
        5.4.2 建议将短信群发牟利及电话推销行为纳入本罪规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源粒;;网络数据安全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刑法完善[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2 张新宝;;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J];中国法学;2015年03期

3 李汶龙;;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与被遗忘权[J];研究生法学;2015年02期

4 韩赤风;;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义务与责任——以《德国电信媒体法》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4年10期

5 付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认定[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6 赵秉志;;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研究[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7 张新宝;任彦;;网络反腐中的隐私权保护[J];法学研究;2013年06期

8 王倩;朱宏峰;刘天华;;大数据安全的现状与发展[J];计算机与网络;2013年16期

9 赵正群;王进;;盗用个人信息行为的违法性及其法律责任论析——对“罗彩霞案”的信息法解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张建;;“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反拨与正源[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2851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851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6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