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法益为导向的犯罪既遂标准
发布时间:2021-03-25 06:43
刑法学界关于犯罪既遂标准有目的实现说、结果发生说、构成要件齐备说、双重标准说、类型化标准说以及法益侵害说等。犯罪既遂标准争论的核心是构成要件齐备说和法益侵害说之争,其他学说或是对构成要件齐备说细枝末节的修补,或是对法益侵害说悄无声息的贴近。构成要件齐备说存在分则既遂模式论的理论前提不真实、混淆"犯罪成立"与"犯罪既遂"关系、缺乏可操作性、既遂类型划分不合理的缺陷,而法益侵害说符合法益保护的立法目的、定罪量刑的视角选择和实行行为的本质要求,并且能够妥当地应对批评者的诘难和实践中的难题,具有理论上的优越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文章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9(01)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现有犯罪既遂标准的学说梳理
(一)犯罪目的实现说及其修正理论
(二)犯罪结果发生说及其修正理论
(三)构成要件齐备说及其修正理论
(四)双重标准说
(五)类型化标准说
(六)法益侵害说
二、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的再反思
(一)分则既遂模式论的理论前提是否真实
(二)是否混淆了“犯罪成立”与“犯罪既遂”之间的关系
(三)是否缺乏可操作性
(四)犯罪既遂类型划分是否合理
三、法益侵害说的理论证成
(一)符合法益保护的立法目的
(二)符合定罪量刑的视角选择
(三)符合实行行为的本质要求
四、法益侵害说的具体展开
(一)侵犯超个人法益犯罪的既遂
(二)侵犯复合法益犯罪的既遂
(三)危险犯既遂后的中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实行行为的规范限缩[J]. 简筱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2]“犯罪既遂形态”的反思与初构[J]. 陆诗忠. 法治研究. 2014(10)
[3]对我国“犯罪既遂标准说”的反思——“犯罪对象侵害说”之倡导[J]. 陆诗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4]对犯罪既遂标准的反思与重构[J]. 李永升,张超.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5]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区分[J]. 张明楷. 清华法学. 2011(01)
[6]犯罪既遂标准新论——以犯罪客体为判断的视角[J]. 卢勤忠.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0(06)
[7]犯罪既遂与相关概念的关系[J]. 王志祥. 南都学坛. 2009(06)
[8]抢劫罪既遂与未遂区分标准新探——自犯罪客体分析[J]. 苑民丽,聂立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9]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犯罪既遂标准[J]. 彭文华. 法学评论. 2009(02)
[10]再论犯罪既遂标准——以对犯罪结果的重新解读为切入点[J]. 徐德华. 学术探索. 2008(04)
本文编号:3099232
【文章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9(01)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现有犯罪既遂标准的学说梳理
(一)犯罪目的实现说及其修正理论
(二)犯罪结果发生说及其修正理论
(三)构成要件齐备说及其修正理论
(四)双重标准说
(五)类型化标准说
(六)法益侵害说
二、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的再反思
(一)分则既遂模式论的理论前提是否真实
(二)是否混淆了“犯罪成立”与“犯罪既遂”之间的关系
(三)是否缺乏可操作性
(四)犯罪既遂类型划分是否合理
三、法益侵害说的理论证成
(一)符合法益保护的立法目的
(二)符合定罪量刑的视角选择
(三)符合实行行为的本质要求
四、法益侵害说的具体展开
(一)侵犯超个人法益犯罪的既遂
(二)侵犯复合法益犯罪的既遂
(三)危险犯既遂后的中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实行行为的规范限缩[J]. 简筱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2]“犯罪既遂形态”的反思与初构[J]. 陆诗忠. 法治研究. 2014(10)
[3]对我国“犯罪既遂标准说”的反思——“犯罪对象侵害说”之倡导[J]. 陆诗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4]对犯罪既遂标准的反思与重构[J]. 李永升,张超.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5]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区分[J]. 张明楷. 清华法学. 2011(01)
[6]犯罪既遂标准新论——以犯罪客体为判断的视角[J]. 卢勤忠.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0(06)
[7]犯罪既遂与相关概念的关系[J]. 王志祥. 南都学坛. 2009(06)
[8]抢劫罪既遂与未遂区分标准新探——自犯罪客体分析[J]. 苑民丽,聂立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9]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犯罪既遂标准[J]. 彭文华. 法学评论. 2009(02)
[10]再论犯罪既遂标准——以对犯罪结果的重新解读为切入点[J]. 徐德华. 学术探索. 2008(04)
本文编号:3099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09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