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论利用有故意的工具

发布时间:2017-04-25 11:11

  本文关键词:论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一般认为刑法理论中的利用有故意的工具指的是被利用者有故意无身份和有故意无目的两种情况。虽然理论已经关注到这种犯罪类型,但由于各种原因,刑法理论对通过行为人实施的故意行为实现犯罪的情形并没有系统的论述。鉴于利用有故意的行为人实现犯罪本身的重要性,理论有必要重新梳理刑法中发生的此类情况情形,形成完整的利用有故意的工具体系。这不仅仅可以充实刑法理论,而且还能有效解决司法实践中发生的此类案件,增强案件说服力。论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属于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基本内容。文章开篇否定了以往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概念,本文不以行为人客观能力为定义中心,转而注重以被利用者实施行为的主观意思和客观属性来确定其内涵。紧接着从利用者和被利用者角度阐述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特征,论证其作为间接正犯的本质。然后在第二部分论述的是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行为内容,提出从规范和事实相结合的角度解释有故意的工具行为的理论,构造作为符合行为性质的行为模式。本文的第三、第四、第五部分属于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以主观意思内容和客观行为构造等为视角,根据行为构造的相似性,将利用有故意的工具与其他犯罪形态相比较,为从外部形态认定提供理论依据。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分析的是利用无目的有故意的工具、利用无身份有故意的工具、利用不同故意的工具、被利用者中途知情的状况,划定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范围。除此之外,由于有学者将利用有帮助故意也作为利用有故意的工具处理,二者行为构造高度相似,容易混淆,所以此部分内容也包括利用有帮助故意的工具。第五部分论述的是犯罪形态问题。实行行为着手是辨别预备、未遂、中止的关键,故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论述利用有故意的工具。文章首先辨析利用行为说、被利用行为说以及个别说的优劣,然后论证被利用行为说处理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绝对优势。最后从共同正犯和狭义共犯两个方面阐述了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共犯形式,肯定作为间接正犯的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共犯形态。
【关键词】:有故意的工具 行为 教唆犯 片面共犯 目的 身份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一、利用有故意的工具之基本理论9-14
  • (一)利用有故意的工具之概念9-10
  • (二)利用有故意的工具之特征10-12
  • (三)利用有故意的工具之性质12-14
  • 二、利用有故意的工具之行为14-23
  • (一)利用有故意的工具之行为内涵14-15
  • (二)利用有故意的工具行为之解释困境与出路15-20
  • (三)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行为构造20-23
  • 三、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认定23-28
  • (一)利用有故意的工具与教唆犯23-26
  • (二)利用有故意的工具与片面共犯26-28
  • 四、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范围28-42
  • (一)利用无目的有故意的工具28-31
  • (二)利用无身份有故意的工具31-35
  • (三)利用不同故意的工具35-37
  • (四)利用有帮助故意的工具37-39
  • (五)被利用者中途知情39-42
  • 五、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犯罪形态42-48
  • (一)利用有故意的工具之着手研究42-45
  • (二)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共犯形态45-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凯;张殿军;;间接正犯之错误探析[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郝伏晨;;间接正犯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07年11期

3 严丽丽;;间接正犯类型研究[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年01期

4 王振;武立松;;论间接正犯概念的扩张——正犯后正犯[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5 肖志锋;;间接正犯若干问题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保建明;李志民;;论间接正犯的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J];法制与社会;2009年28期

7 程霞;;间接正犯问题综述[J];改革与开放;2010年12期

8 蔡新苗;马玉美;;间接正犯概念及其成立范围的比较研究[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9 李鑫;;浅析间接正犯的若干问题[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10期

10 郑清;;现行刑法框架下间接正犯问题研究[J];福建法学;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荣春;李君兰;;也论间接正犯[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3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海平;强迫他人犯罪不等于间接正犯[N];检察日报;2005年

2 黎宏;本案构成强奸罪的间接正犯[N];检察日报;2005年

3 陈鹏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轮奸是否以成立共同犯罪为前提[N];人民法院报;2006年

4 宋峰;强迫他人犯罪的行为如何定性[N];检察日报;2005年

5 哈尔滨市道外区人民检察院 徐丹 陈宝琨 郭凤春;教唆未成年人盗窃家中财物是否构成犯罪[N];检察日报;2009年

6 陈洪兵 周春荣;教唆帮助自杀是否构成犯罪[N];人民法院报;2007年

7 蔡丽明 朱铁军;本案该如何定性[N];人民法院报;2005年

8 徐建东;保险诈骗罪间接正犯的认定[N];江苏经济报;2005年

9 徐建东;保险诈骗罪间接正犯的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5年

10 案例编写人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沈言;不具特定身份人不成立保险诈骗罪的间接正犯[N];人民法院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洪征;间接正犯基本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孙晓婷;论间接正犯[D];山东大学;2009年

3 李俊;论间接正犯[D];河南大学;2010年

4 金磊;间接正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茹;间接正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游濠;间接正犯问题初探[D];湖南大学;2010年

7 高哲琳;间接正犯的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韩建祥;间接正犯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陈志刚;间接正犯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10 杨丰吉;间接正犯概念之分析[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本文关键词:论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26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c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