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刑法客观解释的批评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1-08-05 09:24
在刑法解释学中,一直存在两种争论,一派认为应当追溯立法者原意对刑法进行符合立法者意图的立法解释,另一派认为应当考虑现实,适应社会变化,不必拘泥于立法原意解释刑法;前者为主观解释,后者为客观解释。前者重于保护刑法稳定性,而后者重于打击犯罪行为。法律的解释目标问题,特别是刑法的解释目标问题,具有司法实践上的巨大意义。如何解释刑法关涉到对公民的出罪入罪问题,关涉到公民人身自由权的重大问题,因而在历经二百多年历史的今天,仍然能够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对法律解释应当符合主观目标还是客观目标的问题,关系到法律解释时运用解释方法的顺位问题和解释结果。而对于刑法而言,这种方法顺位的变化和解释结果的不同对刑法的解释会造成巨大影响。一方面,不同的解释目标指导下的解释方法可能导致本应入罪的不法行为没有入罪,危害到社会的稳定性,不利于维护刑法的保护性功能;另一方面,不同的解释目标指导下的解释方法可能导致本不该入罪的违法行为轻易入罪,对公民的合法权利造成严重威胁,使公民无端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因此,讨论刑法主客观解释目标的问题绝不是法学家停留在理论上的臆想问题,而是真真切切的一个司法实践问题。概括而言,法律的...
【文章来源】: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目标选择问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
1.1 目标选择问题的缘由
1.2 目标选择问题的研究意义
1.3 刑法解释目标的特殊意义
第二章 法律解释主观解释目标和客观解释目标之间的争议
2.1 法律解释目标概述
2.2 主客观解释争议焦点
2.2.1 法的本质:自然法或法律实证主义
2.2.2 权力分工:杂糅或并立
2.2.3 诠释学:经典哲学诠释或法律诠释
2.3 对主观解释论缺陷的补救
2.3.1 立法者的确定
2.3.2 立法意图的探寻
2.4 小结:主观论优于客观论
第三章 刑法特性与刑法解释目标选择
3.1 为何刑法的客观解释总是扩张解释
3.2 刑法谦抑性
3.3 罪刑法定原则
3.3.1 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3.3.2 扩大解释和类推解释没有明确界限
3.3.3 罪刑法定原则与客观解释论间的矛盾
3.4 刑法内容博杂、文本简约间的矛盾性
3.4.1 刑法内容的博杂性
3.4.2 刑法文本的简约性
3.4.3 刑法博杂而简约的特性对刑法解释目标的影响
3.5 刑法手段的严厉性
3.6 刑法的司法法属性
3.6.1 刑法是司法法
3.6.2 我国应当采主观解释论以维护刑法安定性价值
3.7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应是客观论的阵地
3.7.1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究竟为何
3.7.2 不能以客观论调和罪责刑相适应与罪刑法定之间的矛盾
3.8 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之争——以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为例[J]. 秦智贤.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2]网络时代刑法客观解释新塑造:“主观的客观解释论”[J]. 刘艳红.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03)
[3]法律确定性的统合理性根据与法治实施[J]. 陈曦. 社会科学. 2016(06)
[4]再访法律确定性[J]. 朱政.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5]刑法解释的应有观念[J]. 李立众.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5(05)
[6]法律的不确定性与法治权威的重塑[J]. 陈科先.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5(04)
[7]刑法解释论的主要争点及其学术分析——兼议刑法解释的保守性命题之合理性[J]. 魏东. 法治研究. 2015(04)
[8]论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正确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看[J]. 陈坤. 浙江社会科学. 2015(05)
[9]刑法解释论[J]. 周兆进.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5(02)
[10]罪刑法定背景下刑法客观解释立场必要性研究[J]. 高丽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博士论文
[1]刑法解释规则及其应用研究[D]. 葛恒浩.东南大学 2017
[2]主观解释论下的刑法解释模式研究[D]. 李琪.郑州大学 2016
[3]法律的确定性问题[D]. 刘楠.西南政法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问题探究[D]. 崔议文.昆明理工大学 2017
[2]法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及其控制[D]. 段云峰.烟台大学 2016
[3]法律的不确定性研究[D]. 陈科先.山东大学 2016
[4]法律的不确定性及其克服研究[D]. 徐弘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5]刑法客观解释论研究[D]. 陈凯健.扬州大学 2014
[6]论中国刑法解释中的立法原意[D]. 于冰.吉林大学 2014
[7]法治视野下法律确定性的法理分析[D]. 徐辉.西南交通大学 2013
[8]法律的不确定性与司法解释[D]. 朱晋娜.山西大学 2012
[9]论司法中的法律不确定性的法理分析[D]. 刘韬.广州大学 2012
[10]哈贝马斯法律确定性理论研究[D]. 耿玮.南京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23501
【文章来源】: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目标选择问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
1.1 目标选择问题的缘由
1.2 目标选择问题的研究意义
1.3 刑法解释目标的特殊意义
第二章 法律解释主观解释目标和客观解释目标之间的争议
2.1 法律解释目标概述
2.2 主客观解释争议焦点
2.2.1 法的本质:自然法或法律实证主义
2.2.2 权力分工:杂糅或并立
2.2.3 诠释学:经典哲学诠释或法律诠释
2.3 对主观解释论缺陷的补救
2.3.1 立法者的确定
2.3.2 立法意图的探寻
2.4 小结:主观论优于客观论
第三章 刑法特性与刑法解释目标选择
3.1 为何刑法的客观解释总是扩张解释
3.2 刑法谦抑性
3.3 罪刑法定原则
3.3.1 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3.3.2 扩大解释和类推解释没有明确界限
3.3.3 罪刑法定原则与客观解释论间的矛盾
3.4 刑法内容博杂、文本简约间的矛盾性
3.4.1 刑法内容的博杂性
3.4.2 刑法文本的简约性
3.4.3 刑法博杂而简约的特性对刑法解释目标的影响
3.5 刑法手段的严厉性
3.6 刑法的司法法属性
3.6.1 刑法是司法法
3.6.2 我国应当采主观解释论以维护刑法安定性价值
3.7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应是客观论的阵地
3.7.1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究竟为何
3.7.2 不能以客观论调和罪责刑相适应与罪刑法定之间的矛盾
3.8 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之争——以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为例[J]. 秦智贤.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2]网络时代刑法客观解释新塑造:“主观的客观解释论”[J]. 刘艳红.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03)
[3]法律确定性的统合理性根据与法治实施[J]. 陈曦. 社会科学. 2016(06)
[4]再访法律确定性[J]. 朱政.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5]刑法解释的应有观念[J]. 李立众.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5(05)
[6]法律的不确定性与法治权威的重塑[J]. 陈科先.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5(04)
[7]刑法解释论的主要争点及其学术分析——兼议刑法解释的保守性命题之合理性[J]. 魏东. 法治研究. 2015(04)
[8]论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正确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看[J]. 陈坤. 浙江社会科学. 2015(05)
[9]刑法解释论[J]. 周兆进.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5(02)
[10]罪刑法定背景下刑法客观解释立场必要性研究[J]. 高丽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博士论文
[1]刑法解释规则及其应用研究[D]. 葛恒浩.东南大学 2017
[2]主观解释论下的刑法解释模式研究[D]. 李琪.郑州大学 2016
[3]法律的确定性问题[D]. 刘楠.西南政法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问题探究[D]. 崔议文.昆明理工大学 2017
[2]法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及其控制[D]. 段云峰.烟台大学 2016
[3]法律的不确定性研究[D]. 陈科先.山东大学 2016
[4]法律的不确定性及其克服研究[D]. 徐弘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5]刑法客观解释论研究[D]. 陈凯健.扬州大学 2014
[6]论中国刑法解释中的立法原意[D]. 于冰.吉林大学 2014
[7]法治视野下法律确定性的法理分析[D]. 徐辉.西南交通大学 2013
[8]法律的不确定性与司法解释[D]. 朱晋娜.山西大学 2012
[9]论司法中的法律不确定性的法理分析[D]. 刘韬.广州大学 2012
[10]哈贝马斯法律确定性理论研究[D]. 耿玮.南京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23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323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