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网络诈骗犯罪生成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2 14:37
通讯网络诈骗的高发、频发态势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秩序,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从犯罪动机、犯罪机会及犯罪控制出发,剖析通讯网络诈骗犯罪的生成路径,对于犯罪预防可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文章来源】: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0,19(03)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犯罪动机研究
(一)犯罪需要
1. 生理性动机(内驱力)
2. 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
(二)犯罪诱因
1. 模仿示范
2. 价值迷失
二、犯罪机会分析[5]
(一)犯罪易得性
1.轻易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2.轻易取得作案工具
3.轻易控制被害人
(二)犯罪易查性
1.证据链缺失
2.跨境打击难
(三)犯罪易避性
1.抓捕过程难
2.财产追赃难
3.惩罚力度低
三、犯罪控制分析
(一)社会环境[11]
(二)法制环境
(三)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的执法合作[J]. 乔顺利.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8(05)
[2]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犯罪学分析[J]. 陈晓娟.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7(05)
[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探讨[J]. 丁相丽,朱国良.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15)
[4]电信网络新型犯罪防控体系研究[J]. 林伟.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6(04)
[5]论网络侵财犯罪亚文化[J]. 彭皓,高斌. 群文天地. 2012(24)
[6]从心理学角度探析高校学生党员教育[J]. 范晓强.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
博士论文
[1]城市“易犯罪”空间研究[D]. 马瑞.清华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苏州市打击通信网络诈骗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祝斌强.苏州大学 2017
[2]我国电信诈骗犯罪治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黄夏露.华南理工大学 2016
[3]刑事技术对侦查模式嬗变的影响[D]. 伍杰.西南政法大学 2015
[4]电信诈骗犯罪防控研究[D]. 蒋丽.湖南大学 2014
[5]电信诈骗犯罪的犯罪学研究[D]. 陈斌.宁波大学 2012
[6]网络环境下经济诈骗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D]. 马洪涛.中共中央党校 2011
本文编号:3432771
【文章来源】: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0,19(03)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犯罪动机研究
(一)犯罪需要
1. 生理性动机(内驱力)
2. 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
(二)犯罪诱因
1. 模仿示范
2. 价值迷失
二、犯罪机会分析[5]
(一)犯罪易得性
1.轻易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2.轻易取得作案工具
3.轻易控制被害人
(二)犯罪易查性
1.证据链缺失
2.跨境打击难
(三)犯罪易避性
1.抓捕过程难
2.财产追赃难
3.惩罚力度低
三、犯罪控制分析
(一)社会环境[11]
(二)法制环境
(三)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的执法合作[J]. 乔顺利.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8(05)
[2]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犯罪学分析[J]. 陈晓娟.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7(05)
[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探讨[J]. 丁相丽,朱国良.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15)
[4]电信网络新型犯罪防控体系研究[J]. 林伟.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6(04)
[5]论网络侵财犯罪亚文化[J]. 彭皓,高斌. 群文天地. 2012(24)
[6]从心理学角度探析高校学生党员教育[J]. 范晓强.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
博士论文
[1]城市“易犯罪”空间研究[D]. 马瑞.清华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苏州市打击通信网络诈骗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祝斌强.苏州大学 2017
[2]我国电信诈骗犯罪治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黄夏露.华南理工大学 2016
[3]刑事技术对侦查模式嬗变的影响[D]. 伍杰.西南政法大学 2015
[4]电信诈骗犯罪防控研究[D]. 蒋丽.湖南大学 2014
[5]电信诈骗犯罪的犯罪学研究[D]. 陈斌.宁波大学 2012
[6]网络环境下经济诈骗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D]. 马洪涛.中共中央党校 2011
本文编号:3432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43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