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司法实务认定
发布时间:2021-12-23 10:05
我国《刑法》第266条规定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所有的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犯罪对象,则可以包括各种财物,涉及动产及不动产。诈骗罪的客观内容,主要指客观行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主动交付财物,从而骗取数额较大以上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重点需关注“采用欺骗方法”、“被害人主动交付财物”、“骗取的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三个方面。从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角度而言,主观内容上除了犯罪故意以外,还要求具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关键要素。中外学者对民事欺诈虽然没有达成共识的一致定义,但核心部分的内容却十分相近,即“故意欺骗、误导他人,并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我国民法学界基本赞同该司法解释对于民事欺诈行为的解释。民事欺诈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人主观上对相对人实施欺诈...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理论综述
第一节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概念及特征
一、诈骗罪的概念及构成特征
二、民事欺诈的概念及构成特征
第二节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界限的学理分析
第二章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司法研究现状
第一节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司法研究意义
第二节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司法认定依据
第三章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真实典型司法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一:以伪造的房产证借款投入企业生产经营
一、基本案情
二、分歧观点
三、分析研究
第二节 案例二:以被害人车辆为目标进行的“套路贷”
一、基本案情
二、分歧观点
三、分析研究
第三节 案例三:以租赁所得车辆为抵押向第三人借款
一、基本案情
二、分歧观点
三、分析研究
第四节 案例四:以欺骗手段向农村偏远地区老年人高价销售低价产品
一、基本案情
二、分歧观点
三、分析研究
第四章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可探索的司法实务认定
第一节 以主观上“非法占有的目的”为主要区别方法
一、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观确认
二、四个真实案例带来的一些启示
第二节 兼顾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事欺诈与刑事欺诈之辨析[J]. 王培. 法制博览. 2015(02)
[2]论诈骗犯罪主观目的的认定[J]. 高铭暄,孙道萃. 法治研究. 2012(02)
[3]合同诈骗罪疑难问题研究[J]. 舒洪水. 政治与法律. 2012(01)
[4]不当得利与财产犯罪的关系[J]. 张明楷. 人民检察. 2008(13)
[5]简析民事欺诈的法律范畴[J]. 程子杰.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1)
[6]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J]. 徐登来. 攀登. 2006(04)
[7]欺诈的界分[J]. 徐志军,张传伟. 政法论坛. 2006(04)
[8]诈骗与欺诈概念辨析[J]. 周铭川,黄丽勤.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9]以引资为名占有捐赠款项是否构成诈骗罪[J]. 方立春. 检察实践. 2004(06)
[10]论诉讼欺诈的可罚性及其立法完善[J]. 李翔,黄京平.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4(06)
硕士论文
[1]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研究[D]. 刘东东.新疆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48280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理论综述
第一节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概念及特征
一、诈骗罪的概念及构成特征
二、民事欺诈的概念及构成特征
第二节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界限的学理分析
第二章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司法研究现状
第一节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司法研究意义
第二节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司法认定依据
第三章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真实典型司法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一:以伪造的房产证借款投入企业生产经营
一、基本案情
二、分歧观点
三、分析研究
第二节 案例二:以被害人车辆为目标进行的“套路贷”
一、基本案情
二、分歧观点
三、分析研究
第三节 案例三:以租赁所得车辆为抵押向第三人借款
一、基本案情
二、分歧观点
三、分析研究
第四节 案例四:以欺骗手段向农村偏远地区老年人高价销售低价产品
一、基本案情
二、分歧观点
三、分析研究
第四章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可探索的司法实务认定
第一节 以主观上“非法占有的目的”为主要区别方法
一、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观确认
二、四个真实案例带来的一些启示
第二节 兼顾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事欺诈与刑事欺诈之辨析[J]. 王培. 法制博览. 2015(02)
[2]论诈骗犯罪主观目的的认定[J]. 高铭暄,孙道萃. 法治研究. 2012(02)
[3]合同诈骗罪疑难问题研究[J]. 舒洪水. 政治与法律. 2012(01)
[4]不当得利与财产犯罪的关系[J]. 张明楷. 人民检察. 2008(13)
[5]简析民事欺诈的法律范畴[J]. 程子杰.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1)
[6]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J]. 徐登来. 攀登. 2006(04)
[7]欺诈的界分[J]. 徐志军,张传伟. 政法论坛. 2006(04)
[8]诈骗与欺诈概念辨析[J]. 周铭川,黄丽勤.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9]以引资为名占有捐赠款项是否构成诈骗罪[J]. 方立春. 检察实践. 2004(06)
[10]论诉讼欺诈的可罚性及其立法完善[J]. 李翔,黄京平.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4(06)
硕士论文
[1]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研究[D]. 刘东东.新疆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48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548280.html